文档介绍: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课程实习报告课程名称:土地利用规划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年级:成绩:指导教师:批改时间:一、 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3二、 实习时间和地点 3三、 实习内容 31、 工作流程 32、 作业过程 3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实习作业 5四、 实习体会 9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习报告•、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本次实习内容选择实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其目的是明确规划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阐明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向与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主要任务是分析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优劣势;进行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布局;分析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历史变化趋势;明确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分析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程度与效益;指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大纲的要求,要求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作业内容、意义,完成实习指导书布置的作业,每人提交一份实习报告。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时间:2012年6月21Ho实习地点:校内主楼-308。三、实习内容(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资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从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出发,对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作出恰当的分析。1、 工作流程工作流程(见图1)2、 作业过程对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对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和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区域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对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动态变化分析: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全县各类土地的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主要用地近十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数量、质量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数量、质量变化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结合土地资源条件,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县域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对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计算土地开发利用率、各类用地实际利用率、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产出率,并以平均先进水平和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最大利用率、生产率相比较,评价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的高低。资料收集编写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制定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标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图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工作流程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实习作业(D聚类模型聚类法是一种将性质相近的事物进行归类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根据评价因子的属性和特性的相似性或亲疏程度,通过定义空间距离,将距离较近的点归为一类,从而实现评价等级和土地利用分区的划分,聚类方法很多,有R聚类、Q聚类、模糊聚类等。(2)建立聚类模型应注意的要求1) 数据的标准化,即无量纲化处理,处理方法很多,一般采用极值法,即数据矩阵各列元素与该列元素最小值之差除以该列元素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2) 相似关系的标定。标定方法有欧氏距离法、数量积法、夹角余弦法,通常采用欧氏距离法;3)不管采用何种方法,聚类结果应大同小异,否则计算有误。(3)应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2000年如东县的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值如下表所示,试对该县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地区PIP2P3P4P5P6P7P8P9PIOPllP12PI3P14P15掘港区1(X)().()1()5(X)76()().(X)(X)().(X)().()2(K)55(X)(X)0其中,P1……P15为选择的评价因子。(4)优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