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文档名称:

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5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pdf

上传人:peach1 2014/5/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沈阳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姓名:刘海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指导教师:孟庆欣
20100301
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语文学科一直以来就是问题和争议最多,最引人关注的一门学科。特别是进入本世
纪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起动,让语文再次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焦点。这次语文课程
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样暴露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提醒我们要重视语文学科的
独特性,才能在实践中要把握正确的方向。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等语文教育家有深
厚的文化底蕴,并亲历教育一线多年,对语文教育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仔细研读他们
的教育论著,加以比较与分析会对我们当今的语文教育有巨大帮助。
本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三人的教育经历及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一下概
述;第二部分比较三者语文教育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第三部分阐述三者语文教育思
想之异同根源及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三者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发现他们在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本土化、社
会化方面,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大众化等方面都是一致的,这些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
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别是三人都一致认为,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取得进步,就必须
要找出一条适合我们母语特点的道路,并都进行了亲身的实践和有力的尝试,对我们当
今的语文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时代的不同,个人经验相异,他们教育思想也存在着差异。陶行知可以说是
“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峰俯视语文教育的人民教育家”,他侧重于“为什么教”等语文教
育的本体问题。叶圣陶老人家是“泛舟于汉语文教育海洋的一代宗师”。他对语文教育
的目的、任务、教材、教法等各个方面都进行精辟的论述,如“教材只是例子”“教
是为了不教”等论断,至今仍是语文教育的法宝。他认为语文教学不过是“阅读”与“写
作”两项任务,所以他侧重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什么”的问题。魏书生是“改革
开放后新一代的教育改革家”。他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他在实践中努力创新,并
总结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学****方法,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们之间
的不同,就是他们的创新之处,也是我们应该学****与借鉴的地方。
从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如:语文教
育一定要扎根于传统教育的沃土中,学****借鉴各方面的先进经验,才能取得成功;语文
是工具,语文课就是为了练****更好的运用这一工具;语文又一显著特点是具有社会生活
性;语文教育重点是育人;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改革与创新等。

关键词: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语文教育;教育改革
I
陶行知、叶圣陶、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Educational Ideologies
among Tao Xingzhi, Ye Shengtao and Wei Shusheng

Abstract
The subject of Chinese is always the one with many problems, dispute and attention.
Especially in 21st century, at the beginning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Chinese begins the
focus of dispute again. This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nd
exposed many problems that reminded us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specialty of Chinese,
then hold the right direction in practice. Many educators, such as Tao Xingzhi, Ye Shengtao,
Wei Shusheng have deep cultural foundation, abundant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deep
understanding towards Chinese education. Studying,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ir
educational works carefully have g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