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广州医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骨水泥弥散体积在椎体成形术中概念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姓名:黄文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骨外科学
指导教师:高梁斌
20100501
广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骨水泥弥散体积在椎体成形术中概念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骨水泥弥散体积在椎体成形术中
概念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
【目的】
回顾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
临床疗效的关系。
【方法】
选择本院脊柱外科自 2003 年 5 月至 2009 年 3 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
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 56 例,共 87 个椎体。手术前行骨密度,影像学检查,
记录患者疼痛程度、影像学改变;包括 VAS 评分,ODI 指数,侧位 X 线片椎体
术前、中、后壁高度,测量后凸角度,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影像学改变
的结果。术后平均随访 26 个月。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比较,评价经皮椎体成形
术临床疗效及与骨水泥注射量的关系。
【结果】
5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原有症状加重或神经症状出现,术中、术后无
严重并发症。-,,,术
后获得平均26个月随访。VAS评分术前(±),术后(±), 存在统计学
差异(P<); ODI指数术前(±)%,术后(±)%,有统计学差异(P
<);骨水泥填充率1级、2 级、3 级各组之间与疼痛缓解程度在统计学上无
差异(P > )。椎体前缘高度术前(±)mm,术后(±)mm,
中部高度术前(±)mm,术后(±),统计学分析术前术后椎体前壁
和中间高度存在差异(P<);椎体后壁高度术前(±)mm,术后
(±)mm,无统计学差异(P>),椎体后凸角度术前(±),
1
广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骨水泥弥散体积在椎体成形术中概念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术后(±),后凸角变化有差异(P<);利用相关性分析对手术椎体
各部位高度变化进行相关分析,骨水泥注射量与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变
化,后凸角度(术后与术前差值)成正相关,( );与术后椎体后缘高度
变化无相关性。
【结论】
,增强椎体力学性能,恢复椎体稳定性;
、中部高度,后凸角度恢复有正相
关性。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骨水泥后凸角度
第二部分弥散体积概念建立及初步数字化研究
【目的】
提出骨水泥弥散体积的概念,分析弥散体积的相关因素,为减少骨水泥外
渗并发症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选取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 CT56 份,得到 CT 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转化
为 格式。将图像导入 CT 机自身所带软件 Vitrea 工作站,在
格式上采用手工勾勒出骨水泥弥散范围,逐层进行勾勒,最后应用该软件提
供的 Calculate 3D功能,对每个手术椎体所有层面进行计算,获得弥散体积;
根据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密度,设定 CT 值(1000-3000), 计算得出骨水泥注
射体积;对骨水泥注射体积与弥散体积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56 份 CT 共有 87 个椎体获得扫描计算。其中弥散体积:T10(±)
3 3 3 3
mm , T11(±)mm ,T12(±)mm ,L1(±)mm ,
3 3
L2(±)mm ;注射体积:T10(±)mm ,T11(±)
3 3 3 3
mm ,T12(±)mm ,L1(±)mm ,L2(±)mm 。
各椎体弥散体积与注射体积分别统计学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
利用相关性分析对骨密度与弥散体积进行相关分析,骨密度与骨水泥弥散体积负
相关(P <)。
2
广州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骨水泥弥散体积在椎体成形术中概念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结论】
1. 弥散体积是一个与注射体积不同的概念,是一种更能客观反映骨水泥在椎
体内分布情况的指标;
2. 弥散体积与骨密度相关,在同一注射压力下,骨密度高者弥散体积大,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