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艾灸泻法作用的探讨..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艾灸泻法作用的探讨..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3/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艾灸泻法作用的探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艾灸泻法作用的探讨【摘要】艾灸补泻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 实施补虚泻实的操作手法。艾灸泻法是通过灸法以通利经络的方法。认为雀啄灸属泻法。泻法主要用于实热证,有泻毒散瘀作用。【关键词】灸法;泻法;实证;热证灸法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其特点是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阴阳、虚实,激发人体内在的平衡调节机制,从而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而历来皆以灸法只可补虚, 不可泻实, 未免谬于主观。艾灸在治疗疾病及预防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且操作简便、安全, 适应证广而少毒副作用, 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灸法,笔者不揣浅陋,对艾灸泻法的立论依据、机理、操作方法、治疗作用、临床运用等方面作如下探讨。 1 立论依据有人认为灸法有补无泻, 灸法只能应用于虚证、寒证。这种观点的片面性是仅仅强调灸法是温热性刺激, 而忽视了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整体观念。艾火作用于腧穴, 是通过经络的调整作用, 以达到其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不只是温暖身体的作用。以温补来定论灸法, 也违背了中医学的另一特点——辨证论治。喉痹鼻衄灸少商, 外感发热灸大椎,肝阳上亢灸涌泉,皆是实证、热证使用灸法的常见事实, 说明灸法亦有泻的作用存在。这些治疗经验在历代医籍都见记载。如唐代《黄帝明堂灸经》有“灸三壮,主热病汗不出。”[1 ],孙思邈《千金要方》云:“五脏热及身体热, 脉弦急者, 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2 ],王怀隐等在《太平圣惠方》中指出: “小儿热毒风盛, 眼睛痛, 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3], 即使在《内经》中也有不少实证、热证应用灸法治疗的记载。如“大风汗出, 灸意喜”[4 ],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4],“痈发四五日, 逞火芮之”[5],“狂而新发, ……灸骨骶二十壮。”[5 ]。由此可见,无论外感、内伤,还是寒病、热病, 病情属虚属实, 皆可应用灸法治疗。近代著名针灸大师承淡安指出:“灸之要, 并不限于虚证或慢性病, 有谓灸有补无泻者, 盖亦似是而非之谈。其效用与针治无异。”[6]。 2 机理探讨灸法是针灸学治法的一种, 探讨灸法的机理, 不能离开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笔者认为艾灸治疗寒、热、虚、实诸证, 其机理归根结底在于艾灸通利经络的作用, 这一作用是以艾叶通利经络为前提, 借助火力的帮助, 以腧穴为施灸点, 以经络为途径来实现的。提出艾灸泻法的机理在于艾灸通利经络的作用这一论点时, 必须对“通利经络”予以更深刻的理解。经络不通应当包括虚、实两方面, 水渠干涸,谓之不通;水流滞涩,亦谓之不通;使虚者补,实者泻, 寒者温, 热者凉, 皆通经络之意。正如《医学真传》所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升, 中结者使之旁达, 亦通也; 虚者助之使通, 寒者温之使通, 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也”。因此,笔者认为泻热、散寒、补虚、泻实是通过艾灸通利经络这一中心来完成的。 3 操作方法《内经》始论灸法补泻。在《灵枢· 背腧》中就有艾灸补泻操作方法的论述:“以火补者, 毋吹其火, 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 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7 ]显然,《灵枢》是以艾火燃烧速度徐疾和火力缓急来区分补泻。《针灸大成》亦有类似称述,“以火补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且又将其同开合补泻复合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