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doc

上传人:1033951284 2020/7/6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W121109898476688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及其特征姓名:朱小芳班级:英语1003学号:1010311127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及其特征基本概念及其阐述何为山水文化?首先,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的总体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性质。从现代旅游学的角度瞧,“山水”就是一个具有美学、科学与文化价值的景观,就是专供人们进行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文化即“文治教化”。广义的文化就是指人类在认识、利用与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与。狭义的文化就是指物质世界以外的属于观念形态范畴的精神财富(如:哲学、宗教、文艺、教育与社会制度等)因此概括而来,狭义的山水文化就是指:人们以自然山水为关照对象与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如:佛教文化、山水哲学、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等)而广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与保护自然山水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即以自然山水为物质载体、活动空间或观照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与。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就是“瞧山就是山,瞧水就是水。瞧山不就是山,瞧水不就是水。瞧山就是山,瞧水就是水。”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山水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就是山水的灵魂。山水文化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远古时期:畏惧自然。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利用与开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形成了先民对自然的双重情结,既对自然资源充满感激,又对自然现象心存恐惧,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造化之美。二、先秦:自然山水开始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恐惧、崇拜、敌对、疏远过渡到亲近、喜爱、愉悦。因此人们开始以审美的心境关注自然,驻足山水。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很多篇章都就是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赏悦与体味。庄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就是崇尚自然山水,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三、魏晋时期:自然山水完全成为审美关照的对象。东晋以后,山林成了佛教第一静修之处。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普陀山相继成为名扬海外的佛教名山,各个历史时期的能工巧匠、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了她们的杰作。道教宣扬修道、羽化成仙,把高山峻岭作为修道的最佳场所。当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对自然山水的改造、利用与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山水文化的建设,为山水自然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山水的文化含量,形成了姿态各异的山水文化类型。儒家学说的“比德说”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影响“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比德”的山水观,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实际上就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孔子的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不论对人还就是对事都要恪守仁爱的美德。这种博爱思想几乎贯穿于孔子的哲学思辩中。孔子又就是一个对山水情有独钟的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她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江河荡荡孕育了她高深的智慧。孔子由此把厚重不移的山当作她崇拜的“仁者”形象,用周流不滞的水引发她无限的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