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长相思教学设计长相思教学设计《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下面是关于长相思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教学目标】 、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语,体会诗人情感的阅读方法,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教学准备】《长相思》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背诵复习,初步感知(一)、背诵《泊船瓜洲》、《秋思》 1、导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理解“长相思”,初步了解词(又称长短句,分上下阙而诗每句字数一样。),问: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渔歌子。) 3、了解作者。纳兰性德:本名为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著有《饮水词》、《通志堂集》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二)读词《长相思》,要求 1、自由读两遍词,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聒读音和写法)和多音字(更)的正确读音。)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自由读两遍。(三)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二、联系插图,读懂词意(一)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向我们展现那些景物并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山、水、榆关——不舍千帐灯——孤独风、雪——失眠故园——思乡(二)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长相思读完你看到了那些画面?(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三)作者的.“心”又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板书:心系故园)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长相思读到这里你读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四)小结。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一)配乐朗读,想象词中的情境走进作者的心中。配乐《怆》,师生轮读《长相思》,想象意境。(二)自由朗读词展开想象,配乐《琵琶语》师:如果身在故园,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