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漂亮的扎染》说课稿《漂亮的扎染》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漂亮的“扎染”》是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第六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版)第三单元第一课。“感受民间艺术”单元分为三节课,此单元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多元文化,使学生意识到美术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民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这些作品既和课本中的学院派美术风格窘异,又和孩子们的涂鸦作品不同。但却体现着拙朴的美,这点与孩子们的审美观也极其相似。学惯课本的学生也总是对民间艺术的制作方法充满好奇,特别是生活中没见过的民间绘图方式求知欲很强。因此本单元本课既能培养儿童的绘画兴趣和能力,又能与传统教育紧密结合,使学生既把自己学到的、头脑中积累的图案图形学有所用,又培养工艺制作的严谨性,同时也对学生了解有关美术知识、民间历史也很有必要的。本单元采用的是民间传统艺术中的扎染与蜡染,虽然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表现艺术,但是制作起来又简单,学生对此会很感兴趣。《漂亮的“扎染”》是其中的第一节课。扎染是我国传统悠久的染色工艺,通过扎捆与染色制作出各种美丽的图案纹样。本课尝试用简单材料(新闻纸),通过基本的点和浸色方法制作与扎染效果相似的染纸作品,进而感受染纸的天然合成之美。了解染纸的制作方法,激发对民间扎染的热爱,养成善于思考,敢于尝试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对于小学三年级大部分学生来说,对“扎染”这一名词可能从电视或其它途径听到过,也可能在平时见到过一些扎染工艺制作的生活用品,但谈及对于民间扎染工艺的真正了解还是不充分的。通过动手制作染纸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民族纺织品染色工艺,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该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色彩感受能力、简单的绘画技法和手工制作经验。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活动讨论的重点放在染纸的基本方法、染出丰富色彩的图形等方面,通过媒体的展示,学生的自学,结合教材中的作品,强调不同的'折纸方法产生的不同图案,而不同的折纸方法和不同染法又将形成丰富的图案与色彩变化。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获得较多的信息量,我设计了学生上机自学的环节,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折叠方法和染法,并使省、生生互动中加以归纳总结。由于制作简单,色彩丰富,学生又能大胆想象,他们兴趣会非常浓厚。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懂得民间扎染的工艺,尝试用简单材料(纸或布),并运用基本的扎和浸色方法制作与扎染效果相似的染纸作品。过程与方法:在欣赏民间扎染作品的过程中,学习运用不同的折纸方法,以浸染、点染等技法进行染纸练习,感受类似的扎染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激发对民间扎染的热爱,养成善于思考,敢于尝试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学习不同的折纸方法,学会染纸的染色用法是重点,在折纸过程中的规范程度、浸染的角度、面积和时间的把握和染出丰富色彩的图形是难点。二、说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移到“学”,变“全盘授与”为“启发引导”,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一个“导”字,导之以学,导之以思,导之以画,导之以创作。教学过程中,所有的问题,结论都由导得出,学生总结结论。那么,在学的过程中,以学为主,以导为辅,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到知识。具体的说,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观察、比较、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