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子》的核心思想是“尊道贵德”[摘要]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尤其是对《老子》的思想核心问题的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论辩激烈、见解各异。文章力图从文本的思想结构,深入解剖“道”与“德”的关系。进而从老子的人生实践及其所形成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人生观等不同角度,分析老子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的真正创作意图。以此揭示《老子》的核心思想。[关键词]尊道贵德;人生实践;创作意图[]吴登云,曲靖师范学院副教授,云南曲靖 655011[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7)12―0022―04同是一本《老子》,哲学家们认为是一本哲学著作,政治家们认为是一本政治著作,军事家们认为是一本军事著作,可见,站在不同的视角,所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就《老子》的思想核心问题,近些年来论辩激烈,观点多样。更多的学者认为《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有的认为其思想核心是“自然”,有的认为是“无为”,有的认为是“上善若水”,有的认为是“人”,有的认为老子思想是“多核心、立体的、动态体系”。刘周堂在《老子思想体系新探》一文中提出:“老子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一个热衷于救世的政治思想家。”如果从《老子》的整体思想结构来看,笔者认为,老子不仅是真正的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个热衷于救世的政治思想家,因此,《老子》的思想核心是“尊道贵德”。一、“尊道贵德”是《老子》一书的“题眼”古今以来,《老子》版本众多,这是导致理解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楚简本、帛书本、河上公注本三种《老子》、王弼《老子注》、多种“老子语录”流传等等,不同版本在文字内容、段落划分、章节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差异。尤其是《老子》在内容结构上,似乎给人予“杂乱无章”、“不成体系”之感,更容易导致“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从文本的流传过程看,一是历史久远,传抄、传诵过程复杂多变,这是没有印刷条件的古代典籍的共同命运。二是政治的频繁变迁,“尊道”与“尊儒”的思想交替往来,“胜者王侯败者寇”原理必然反映在文化典籍的流传过程。三是后代文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要,在章节组合、摘抄剪接、解注释读、翻版传播等过程不断注入了当时的主观意愿,《老子》的成书年代还在不断地争议和考证,就是这些原因。四是也许老子原文中本来就有意增加一层“玄乎”的面纱,因为老子在文中就多次用“玄”来解释道。所以,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本来就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加上文本的“朦胧”和“混沌”结构,还有不同学术流派的观点。多角度地对后人产生不同的暗示和导向作用,为人们建立了更加博大的理解和认识空间。不论历史对《老子》怎样演绎,不论思想家们对《老子》怎样“剪接”。不论理论家们对《老子》怎样进行“再创造”,都是该时代的人们用“现代”意识进行解读的结果。尤其是认为老子思想是“多核心、立体的、动态体系”的观点。更能说明这一点。从“进化”的角度看,《老子》还是《老子》本身,它具有它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老子》还是老子的,《老子》中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老子》中的基本思想和原理,终归还是老子的精神“基因”。认识到这一点,《老子》的思想核心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其实,《老子》本身的思想的确是“立体”的。但却不可能是“多核心”的,更不可能是“动态的”。老子就说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