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4
文档名称:

金刚经密义.doc

格式:doc   页数:40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金刚经密义.doc

上传人:chuandao1680 2016/3/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金刚经密义.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目录一、自序二、绪言三、经题四、经文解释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启请分第二大乘正宗分第三妙行无住分第四如理实见分第五正信稀有分第六无得无说分第七依法出生分第八一相无相分第九庄严净土分第十无为福胜分第十一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如法受持分第十三离相寂灭分第十四持经功德分第十五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究竟无我分第十七一体同观分第十八法界通化分第十九离色离相分第二十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一合相分第三十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四后记五、什么是金刚经之密意? 自序大乘菩萨了义正法甚深甚妙, 难证难入, 这是自古以来千千万万佛弟子共同之心声,正如禅宗祖师所说“难如登天”。是故有极多佛弟子于大乘了义经典所宣说之第一义谛妙法, 由于闻所未闻故, 心生惊怖, 乃至退却, 不敢相信佛语, 因而不能受持读诵或为人解说, 极为可惜, 也令人遗憾。亦有部份佛弟子, 虽于往昔无量劫来勤苦修行, 却于大乘了义正法之熏习,极为浅薄,甚至多有不离于外道常见或断见之法而修学者,不能入于中道实相之大乘正法中听闻、熏习,是故善根福德犹为浅薄。有诸多修行者于大乘了义经典, 由于不相应故心生毁谤, 乃至公开否定, 此于一般行者而言, 本极平常; 然亦有少数之弘法者, 于菩萨第一义谛之深妙法意不能契入, 久而久之, 不是退失道心, 便是轻生毁谤。更有甚者, 以著书方式公开否定菩萨藏, 否定大乘一切了义经典, 谓之为“非佛说”, 亦谓为“后人所虚构”。由于广大之佛弟子多不能加以辨识, 亦有不曾阅读了义经典者; 即使读诵, 亦有不能明了其所宣说之意涵者, 使得原本难得修集之一点善根, 亦不能令其坚定信心, 遂随其所依止修学之少部份弘法者公开毁谤、否定。此诸现象, 数十年来, 在多方大力宣扬之下, 影响日益广大, 几乎动摇了正法仅存的一点根基,令正法之前途陷于岌岌可危之境地,其影响极为深远,令人忧心。又虽有信受大乘经典, 并未毁谤、否定, 却以意识觉知心处于一念不生之境界为真心, 或有以意识的知觉心为真心, 或有以意识空明觉知之境界为真心, 或以意识细心为真心, 或有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之心为常住真心…………等, 有如此诸多错会以意识之种种境界为真心涅槃之境界者。彼等以此不正确之见解及错悟之心而大力宣扬,殊不知执此意识觉知心为常住真心者,乃为常见外道之法, 并非大乘了义经典所说之真心如来藏。一般人不容易体会意识觉知心之虚妄, 其真正原因在于欠缺定力之工夫, 尤其是忆想念佛之工夫。若能修习此工夫, 必能轻易地体验意识觉知心虚妄之事实。若以意识心之境界执为真心如来藏, 则必不能亲切印证经典, 尤其是第一义谛之经典, 乃至《心经》、《金刚经》皆难以完全印证。何故仍有人不依佛在经典中之教导, 而执以个人觉知心之境界为常住真心呢? 在《楞严经》里, 阿难尊者即是因广学多闻, 不能觅得真心, 乃至错会心, 虽为多闻第一, 却仍不能免于摩登伽难, 为佛所诃责。佛在此经对于真心如来藏和意识觉知心之差别, 作了极详尽之说明, 并不断地强调意识心是有生有灭、虚幻不实、无常不坚之法, 是故不可执此意识心为真心。阿难尊者的例子即是众多佛弟子最好的启示, 广大行者何不仔细深思呢? 譬如《楞严经》云: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声、香、味、触诸尘事业, 别有全性;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 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 内守幽闲, 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 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 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 若变灭时, 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如来藏为佛法之根本, 一切佛法都不能离于如来藏而宣说, 因为如来藏正是法界实相心体。众生之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万法,皆由众生个个本具之如来藏所出生,故谓一切法都不能离于如来藏而说, 这样才是真正的中道实相之法。若有人离于法界第一因如来藏而说法,都非真正之佛法,唯名“相似佛法”,非即真正之佛法,不应修学。若有人离于如来藏而求佛法之证悟,绝不能获得大乘之证悟, 乃至历经百千万劫之勤苦修行,亦是无有可能。譬如煮沙不能得饭, 沙并非米饭之因, 即使欲以无量劫煮沙而成饭, 永不可得, 唯是热沙而已;因若不对,如何得饭之果呢?正如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修学者于经言教语,千万不可轻忽,乃至视而不见,随顺一己之习气而修学,如此何有证悟、解脱之期? 《金刚经》在佛教弘传史上, 是一部极为重要之经典, 尤其在中国大陆、台湾等地区, 有无数华人都对此部经典印象深刻, 甚至有极多人每日受持读诵;由此可见, 《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