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生命与健康结课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5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命与健康结课论文.doc

上传人:小雄 2020/7/19 文件大小: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命与健康结课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生命科学与健康(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一乙肝的医学常识)学院:班级:姓名:学号:乙肝医学常识一、 危害与传播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健康,影响生活质量。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HB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可能半数以上世界人口曾受感染,每年发生5千万例新感染,每年1百万人死亡。约世界人口的5%为慢性HBsAg携带者。根据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可分为:高流行区(>8%)、中流行(2%〜7%)、低流行区(v2%)0中国是高流行区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感染率概况是:抗HBc及/或抗HBs阳性者约为60%;非感染人群占26%;慢性乙型肝炎达2%;HBsAg阳性的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为10%;HBsAg阴性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为2%。由此可见,我国乙肝流行状况是十分严峻的。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各种急性、慢性乙肝病人以及HBsAg携带者。由于HBsAg携带者常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因此HBsAg携带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传染性的强弱与病毒的复制状态有关。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为HBeAg、HBV-DAN,此二项阳性者传染性强。HBV可通过血液、精液、唾液等传染。由于病人或携带者血液中HBV含量较高,而在体液和分泌物(如唾液、精液、***分泌物等)中含量很微,因此HBV以血液传播为主。在我国HBV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围产期传播、口常生活密切接触、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其中有些传播途径是重叠的,实际都可能与血液暴露有关。粪便中不含有HBV或HBsAg,故不可能经粪一曰途径传播。另外,蚊、臭虫等吸血昆虫在HBV传播中的作用尚无确实的证据。对乙肝病毒无抵抗力、易被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称为高危人群。高危人群的感染多与血液传染有关,也与日常生活暴露有关。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母亲是HBV感染者的婴儿、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吸毒者、性传播疾病病人、血液透析病人、监狱犯人、部分医护人员等。二、 病因与临床众所周知,乙肝的致病原是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后。再排出到血液中,所以不仅血•流中病毒高负荷,而且肝脏的大多数肝细胞都被感染。HBV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清除反应。而是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同,从而病程发展也不同。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这就导致了急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状态,机体对己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反复攻击,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反复发作,这就是慢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耐受状态,不能识别乙肝病毒,因此不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病毒与人”和平共处“,这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三、 检查项目乙肝病毒感染者或者怀疑传染上乙肝病毒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检杳指标主要有以下项目:肝功能:主要为谷丙转宾酶(ALT)、谷草转疑酶(AST)乙肝“两对半”: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oHBV-DNA:即乙肝病毒遗传基因DNA肝组织学检查:通过肝脏穿刺取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谷丙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