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美丽园丁培训心得弱水三千,奈何只能取一瓢饮——“美丽园丁工程”培训之悟与得肩负学校领导的重托,携带班级师生的牵念,在2015年的初夏,我与同伴走进古都开封,进入书香悠远的河南大学,开启了“美丽园丁工程”语文学科的培训之旅。半个月96个学时的授课时间,我们笔记满满,收获满满,感觉有万语千言要和各位同仁分享交流,可我又如何能把大师的思想和智慧表达完整?只好将点滴的记录和感想加以整理呈现给大家,诚恳期待你们的批评与指导。(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让人变得年轻学习期间,我们有幸聆听了近十位河大教授、研究生导师的课。从课前介绍中我们获知他们多是“高龄大腕”,但课堂上他们个个声音响亮,激情洋溢:谈文学、说政史、聊人生,或诗词或小说,从《论语》以至现代教育,他们讲起来都睿智风趣,雅俗共赏,举手投足间无不散发着智慧的魅力。一百多位学员静静的享受着这精神的滋养,忍不住惊呼:这如何能像六十多岁的人呢?是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他们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来说,年龄永远都只是一个符号!(二)要有工作处事的人格修养客观来说,教授给学员上培训课,时间上多一点少一点,效果的好与差,应该是无碍大局的。然而那些给我们讲课的教授,无一耍“大牌”:课前他们都早到几分钟与学员们亲切的沟通;课间休息的十多分钟,也总有学员询问这样那样的问题,看他们却一点也不厌烦,总是微笑着做出各种解答;末了,还不忘加一句:“这只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若有什么还需共同探讨的,回去后可打我的电话„„”。虚怀若谷,不能不让人心生敬仰!由于是工作期间的学习,培训班的时间安排的非常之紧:中间仅留一个下午的时间自由活动。意外的是,班主任通知十七号晚上需要补课,原因就是自由活动耽误了一位教授的课,对方做了充分的准备,主动要求补上的!有人唏嘘:这必要吗?那晚,学员们还都按要求去了。王利锁教授对《论语》两个多小时的解读,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典雅,时而通俗,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忘却了蚊虫的叮咬;虽需时时去擦额头的汗珠,却无一中途退场。千年等一回,不虚此行!我震撼了:他们的做法绝非兴趣使然,那一丝不苟,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绝对是一生的锤炼与坚守,是其人格修养的重要组成!(三)解读教材需关注细节文学院教授郑慧霞给我们讲授《宋词与人生》。首先,她向我们解读了她课件首页设置的意图:画面所显示的“鱼、荷、水”这三种景物,是宋词入题的主要元素;右上方有个没封口的“圆圈”,则意味着“人生是不可能圆满的,总有一些遗憾和不如意”。这样,画面的构思很好的衬托了她授课的主题:宋词与人生。原来,在我们看来这些花花绿绿吸引眼球的设计,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那是老师别具匠心的安排啊!之前,我们也学习制作课件,或者是较多的使用课件,似乎缺少这些精细的考虑与解读,起码我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这次的课给了我启发与引导。从中原走到大上海的名师魏新磊给我们解读教材时,更是要求我们语文人要学会“从一词一句上下功夫”。从《卖炭翁》中“炭“字的解释(现在学生远离“碳时代”)到《核舟记》中“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题字,抑或是《奇妙的克隆》中“189个”、“80多天”、“8厘米”等这些干巴的数字,对学生理解文本都有作用,语文老师必须引导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回顾自己以前的课,这些细微末节的知识,有时关注了,有时是忽略的。以后,我们在备课时应该更用心、更细心,该给学生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