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是什么最佳答案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 20 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 其未来走向是什么, 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 WTO 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 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 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 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 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到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期,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 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 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 1982 年, 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 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 80 年代, 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 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相反, 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 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 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 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 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 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 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 90 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 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九五”期间, 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 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 1999 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 8%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