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目录概念图的定义和产生背景概念图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概念图的应用领域思维导图的定义和产生背景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辨析我的观点何谓概念图概念图又可称为概念构图(conceptmapping)或概念地图(conceptmaps)。前者注重概念图制作的具体过程,后者注重概念图制作的最后结果。现在一般把概念构图和概念地图统称为概念图而不加于严格的区别。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示例:关于概念图的概念图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概念图的图表结构包括节点(又称结点)、连线和连接词三个部分。节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连接可以没有方向,也可以单向或双向。位于上层的概念通常可以引出好几个知识分支,不同知识领域或分支间概念的连线就是交叉连接(又称横向联系),交叉连接常常形成方向性意义,也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之处。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联系词。如“是”、“包括”、“表示”等。概念图的产生背景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中争论的一个问题是儿童究竟多大程度上从那些诸如物质和能量等抽象的科学概念的教学中获益。在当时的科学教育和发展心理学中,最具有影响的是皮亚杰的理论,特别是他的儿童认知运演阶段理论。皮亚杰首创了访谈法,他对儿童访谈的结果用来解释他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假定,儿童在具有形式运演阶段思维以前(11岁或稍微迟一些)是不能从那些诸如物质和能量的性质等具体概念的教学中获益的。而对这一点,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表示了极大的怀疑。1965年,由诺瓦克领导的小组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开始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概念图就是Novak在研究儿童科学概念改变历程时所提出的。由于对儿童访谈时收集到的资料十分庞杂而难以整理,于是发展出概念构图的技术,一方面可以记录儿童的知识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其变化的情形。概念图的理论基础(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奥苏贝尔甚至在其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1968年再版)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概念图的理论基础(二)关于记忆系统的研究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记忆不是一个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记忆系统构成的复杂装置。人的记忆系统由3个存储器组成:感觉登录器,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当接收新知识时,若要形成大的知识体,必须在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进行有序的反复。概念地图之所以能强有力地促进有意义学习,乃是因为它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去帮助组织知识并使之结构化,哪怕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有了这种模板,就可以用较小的彼此相关的概念及命题框架单元把这些知识组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