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页眉.. .页脚.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治咳喘(喘) ----- 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 肺失宣降) 定喘汤( 风寒外束, 痰热内蕴, 肺失宣降) 麻黄汤( 风寒束表, 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 参苓白术散( 脾胃气虚, 湿浊阻滞) 四神丸( 肾阳虚衰, 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 脾肾虚寒, 固摄无权) 理中丸( 中焦虚寒, 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 脾胃气虚, 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 热毒壅滞肠中, 深陷血分) 芍药汤( 湿热疫毒下注大肠, 壅滞气机, 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归脾汤( 思虑过度, 劳伤心脾, 气血两虚) 四物汤( 营血虚滞, 血行不畅)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 肠胃燥热, 脾津不足) 大承气汤( 实热积滞壅结肠胃; 热盛津伤)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 肝脾不和, 阳气内郁) 四逆汤( 阴寒内盛, 阳气衰微) 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 经脉受寒, 凝滞不通) 吴茱萸汤( 胃中虚寒, 浊阴上逆) 大承气汤( 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 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 )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发热( 甘温除热) ------- 补中益中汤( 脾胃气虚, 中气下陷, 气虚发热) 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 阳浮于外) 小建中汤( 中焦虚寒, 气血阴阳俱虚, 阳虚为主,) 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页眉.. .页脚. 治胁痛——一贯煎( 肝肾阴虚, 肝失所养, 肝气郁滞) 逍遥散( 肝气郁结, 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治崩漏——归脾汤( 脾虚血少, 脾不统血) 固冲汤( 脾气虚弱, 冲脉不固) 理中丸( 脾阳不足,脾不统血) 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 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 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 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 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 [ 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 大黄----- 大承气汤( 配芒硝) ――荡涤肠胃热结( 相须为用, 攻润相济, 清泻热结力强, 燥、实并治) 温脾汤( 配附子) ――攻下积滞『制性存用』( 以温制寒, 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 大黄牡丹汤( 配桃仁)、――清泻肠中湿热, 活血化瘀( 其泻下攻积通导大便之功实有以泻代清之用) 芍药汤――泄热祛积,活血化瘀(通因通用) 2. 桂枝------ 桂枝汤(配白芍)散寒解肌发表,温助卫阳(相配①解肌发表,且散中有收, 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 ②调和营卫) 当归四逆汤(配当归) ――温经散寒, 活血通脉( 内和气血) 炙甘草汤( 配炙甘草) ――温阳通脉( 桂枝夹炙甘草=桂枝甘草汤, 辛甘化阳, 增强温心阳, 益心气, 利血脉之功) 麻黄汤――解肌发表, 温经散寒( 麻桂相须为用, 加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 小建中汤――温阳散寒( 辛甘化阳, 以补阳气) 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 3. 黄芪------- 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归脾汤――益气健脾,补气生血,补气摄血固冲汤――补气摄血、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 4. 麻黄------ 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 5. 半夏----- 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小青龙汤――燥湿化痰,祛饮降浊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 6. 白术------ 玉屏风散――健脾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健脾燥湿完带汤――补脾祛湿以止带 7. 五味子----- 小青龙汤――敛肺平喘生脉散――敛阴止汗四神丸――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 .页脚. 8. 石膏----- 白虎汤( 配知母) ――清热生津(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