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乡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清远与旷达,豪放与潇洒——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姓名杨富霞学号0902032019所在学院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语文教育年级09级指导教师姓名王建亮指导教师职称讲师目录内容摘要2关键字2Abstract2Keyword2一、人生的转折31、早期的苏轼32、不幸的开始4二、黄州的思索51、初到黄州52、思索人生6三、凝聚于赤壁7四、总结8参考文献9内容摘要: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少年成名,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步入朝廷,踏进官场。但苏轼的仕途并不平坦,相反他在仕途中经历了许多不幸和打击,可谓是九死一生了。然而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所击倒,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在他的词作中处处体现出他达观、旷放、豪迈自信的人生观,展示出他超乎常人所拥有的人格魅力。关键词:坎坷旷达豪放人生观诗词Abstract:,with"learningandoptimalisshi"asthegoal,toenterthecourt,'spoliticalcareerisnotsmooth,insteadhehasexperiencedmanyintheirmisfortuneandstrike,,fortable,,hetakethingsphilosophically,onfidentoutlookonlife,:frustrationbroad-mindedBoldandunconstrainedOutlookonlifepoetry引言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继李韩白之后的又一全能词人。他虽一生坎坷,但仍保持者达观旷放的心态;宦海沉浮,却仍不忘对社会,对人生怀抱一腔热情。他,就是苏轼。苏轼把他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感悟都融入了他的诗词中,因此不论是哪个阶段都能从他的诗词中看出他的人生观和他对人生的态度。一、人生的转折1、早期的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苏洵也是北宋有名的古文家,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对苏轼、苏辙两兄弟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其母程氏也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在苏轼年幼时就以古代名士范滂的事迹勉励他砥砺名节,是苏轼从小“奋厉有当世志”。可以说,苏轼的早年教育是成功的,它不仅从读书中获得启迪,更从母亲程氏那里学得做人的基质。苏轼读儒道之书,不仅可以用心理解,而且为他以后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基础,也为他人身观的形成提供了依据。但是也许很多读书人都渴望走上仕途之路,以入朝为官为荣;也许是古人“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少年时期的苏轼对政治仕途是具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感的,而且儒家孔孟思想中的入世思想在这时已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1056年(嘉佑元年),21岁的苏轼首次随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一起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第二年,他又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而为了避嫌,是他屈居第二名。而后他又在嘉佑六年的制科考试中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而一举成名,并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时的苏轼对自己的前途是自信的,乐观的,极其热情的。在他赴凤翔任职前写给子由的诗中第一次流露出他在仕途上的价值观。“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傅成,穆俦:《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虽然苏轼即将踏入仕途,但他对“官帽”是很淡漠的,踏入仕途只是圆了一个读书人的梦。而且相对于功名利禄,他更在乎对家人的伦理情感。同年,苏辙作《怀渑池寄与子瞻兄》以赠其兄苏轼,来表达他眷眷的手足之情。苏辙的诗触动了苏轼怀旧的心弦。于是便有了与苏辙唱和的《与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孔凡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69页。在苏轼看来,人生到处充满了偶然,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