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山西省忻州方言词.doc

格式:doc   大小:60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山西省忻州方言词.doc

上传人:tswng35 2020/7/27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山西省忻州方言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摘要语气词是语气表达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一种独立的词类,是典型的虚词,在有的语法著作和语法教材中也能被称为语气助词。一个语气助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一种语气也可以由多个语气词表达。本文着眼于省市方言中典型突出的语气词,然后具体讨论各个语气助词并且与现代汉语有大致的对应,从而更充分的体现方言语气词的语法特点,通过对语气词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在语音,语气意义,用法,系统上的若干特点。最后分析了境语气词使用的差异状况,这些情况反映了方言间的接触影响和语言的自身发展。关键词:语气词;方言语气词;方言;差异目录一语气词研究概说...........................................................................................2语气词.................................................2语气词的性质、特点和作用................................................................................................................................................................................................................................................3(三)语气词在方言中的表现..........................................................................................3方言语气词的部分类...............................4方言中的典型语气词.................................——咾、爾、嘞、来等.......................——的、着、嘞、撒、么、哦、哇等...........——哇、哦、来、嘞、咾等...................8方言语气词的的结合.................................9方言发展的地域差异..................................10结语................................................10参考文献.............................................。从理论上讲,汉语在产生之初就可能有语气词。但是,语气的表达手段多种多样,并非语气词一种,因此语气词究竟何时产生,还难以确认。从有关文献资料来看,至少在西周时期,语气词已经出现了。例如:《诗经·卷耳》“陟彼砠矣”其中的“矣”应该与后来的表示有新情况、新变化出现的语气词“矣”是一脉相承的。语气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更迭的过程,才成为今天的样子。以下是人们对语气词的研究情况。在古代,基本没有研究语气词的专门著作和论文。即便到了近代,语气词也往往只是以“助词”的身份出现阿紫相关虚词的论著中,它们所占的比重非常小。这些著作只是对具体语气词的用法进行了描述和例释,并没有从语法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论性分析。到了近代,随着语言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语气词进行的专门描写和分析的论著逐渐躲起来。以1926年元任先生的《、、语助词的研究》为开端,人们开始关注方言语法,也开始关注方言语气词的研究。尽管如此,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仍然是凤毛麟角。八十年代以来,方言学和语法学乃至整个语言学都以前所未有的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路俭明先生的《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1985)、以及邵敬敏先生的《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1989)等一系列文章,从句法、语法的角度对普通话语气词进行考察和分析,拜托了以往只是进行描写性分析的框架,这种语法学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研究方言助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研究方言助词的论文也越来越多,如胡明扬的《话的语气语气助词和叹词》(1981)、宋秀令的《汾阳方言的语气词》(1994)等,这些文章都对语气词进行了精辟的阐释。如吕叔湘、叔新先生等。但是,当前语气词的共时研究仍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无论是对普通话语气词还是对方言语气词的研究,都缺乏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