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我国金融监管的历程与启示.pdf

格式:pdf   大小:1,530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国金融监管的历程与启示.pdf

上传人:文档大全 2020/7/27 文件大小:1.4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国金融监管的历程与启示.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Table_Summary]我国金融监管的历程与启示宏观研究专题报告2018/9/29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导读:研究员:方思元决定我国未来经济金融形势的是两大周期,经济层面是产能新周期,金fangsiyuan@融层面是金融周期退潮。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第一轮金融周期下半场,P2P暴雷、信用债违约、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房地产调控均与金融周期退潮有关。回顾这一轮金融周期历程,在金融周期不断上行的过程中,金融监管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有哪些不足?本文旨在全面回顾我国金融监管的历程,以为镜鉴。相关研究:1.《美国金融周期的规律与启示》摘要:2018-08-232.《去杠杆进入深水区:结构性视金融周期核心在于信用的收缩与扩张,除了与货币政策相关,也是金融角》2018-08-06监管的问题。我国以间接融资体系为主,货币派生的主要方式就是表内3.《站在中国金融周期的顶部:风信用渠道,所以信用与货币是紧密结合的。货币是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险与应对》而信用则是信用派生的实际结果。此外,我国信用扩张除了表内渠道外,2018-06-04还存在表外信用扩张问题,表外不派生广义货币,却是社会融资体系中4.《中国杠杆周期研究: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围绕的监管的金融创新,拓展表外信用扩张渠道。现状与展望》2018-06-01但无论是表内还是表外信用扩张,实际都与金融监管息息相关。我们通过经济周期、金融周期与金融监管三个角度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在经济周期的大背景下,金融监管与金融周期的相互作用。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2001-2008年,我国经济周期向上,金融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并进行初步创新,金融周期平稳。在稳健的金融监管以及适度的金融创新下,信用扩张以表内贷款为主,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形成有效配合,金融监管与金融周期保持良性互动。(2)第二阶段为2009-2013年,经济周期向下,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叠加金融监管放松,金融周期触底回升。这一阶段金融监管历经两次宽松时期,第一次为配合四万亿刺激政策落地,银行表内信用快速扩张,第二次为2012年开始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信用投放由表内信贷大幅扩展至表外信用,相应的金融周期出现两次快速拉升。这一阶段的金融监管政策导向“逆经济周期”,没有“逆金融周期”。(3)第三阶段为2014-2016年,经济周期继续向下,金融监管局部趋严效果有限,挤压信用多渠道投放,助长金融周期持续上行。这一阶段金融监管面临三大矛盾。一是缺乏全局性,在金融行业监管标准不统一的背景下,金融监管局部趋严,治标不治本,效果适得其反。二是金融监管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更偏重“逆经济周期”,忽视金融监管前瞻、审慎作用。三是金融监管的“发展和监管”职能存在冲突,行业发展掣肘金融监管力度。在三重因素影响下,表内及表外信用投放方式层出不穷,金融周期快速拉升。未来金融监管应该注意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一,金融监管要更注重盯金融周期,国际经验证明,不考虑金融周期的政策制定是危险的,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免责条款部分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尤其在经济下行+金融周期上行阶段的“逆经济周期”金融放松,易导致金融失衡,积累系统性风险;二,在金融周期上升期,金融监管要具有全局性,要全面掌握信用扩张情况,前瞻、审慎地防范和管理跨时间维度和跨行业维度的金融体系风险;三,金融监管需要分离“发展与监管”职能,监管执行要“长牙齿”,要解决监管与发展目标冲突的问题,在监管执行方面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今年宏观金融环境“稳中有变”,在金融严监管背景下,除信贷以外的信用投放渠道全面收紧,金融周期退潮。金融周期下半场,我们提出四点建议:(1)利用好债转股工具,协调银行、企业、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关系,结构性去杠杆;(2)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金融对于实体经济合理支持,鼓励合法合规的表外业务开展,引导沉淀在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及减税力度,促进小微企业发展;(3)继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推动改革进入深水区。风险提示:融资收缩超预期,政策推动不及预期。立足企业恒久发展2服务国家大局战略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目录1经济周期、金融周期和金融监管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