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简介? 东女国是公元六、七世纪出现的部落群体及地方政权,是昌都地区及整个藏族历史上重要的文明古载?《旧唐书》卷 197 《南蛮西南蛮传》记载: “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 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在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为渡。”特点?东女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女性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社会制度,前引《旧唐书》称该国“俗重妇人而轻丈夫”,东女国以女性为国王,五日一听政。女王若死,国中多敛金钱,动至数万,更于王族求令女二人而立之。大者为王,其次为小王。若大王死,即小王嗣立,或姑死而妇继,无有纂夺”。可见,东女国王位继承采取了女王终身制与家族垄断制相结合的方式,男子无权参与。?“在扎坝,家庭的核心是母亲,各种家务事及农活均由妇女完成;舅舅掌权,大小事情必须经舅舅同意或由舅舅做出决定,小孩子也由舅舅养。”扎坝区工委主任泽仁彭措说,扎坝家庭人口众多,关系复杂,连他也只了解了一个大概。? 这并非是这位当工委主任的不体察民情, 工作疏忽,而是的确这家庭成员的关系有点复杂, 甚至连家庭成员自己都不太清楚。扎拖乡的阿夏拉就说,如此复杂的关系,他自己有时都会搞糊涂。至于,他在外面还有多少个兄弟和妹妹, “也许只有天知道”。“我们 6个兄弟都在外面一妻多夫,家里的 5个侄儿侄女都是我三个妹妹一妻多夫的。”阿拉夏说。?“我还好,至少还晓得我的父亲嘛,好多人都搞不清楚自己的父亲是谁。”他指着他旁边的舌本安克说, “他的几个兄弟,好像都不是一个父亲生的。”风俗?东女国还有着占卜之风和独特的丧葬制度。“贵人死者,或剥其皮而藏之,内骨于瓶中, 糅以金屑而埋之”。“国王将葬,其大臣亲属殉死者数十人”。则表示东女国仍有残酷的人殉制度。服饰?《旧唐书》云: “其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 上披青袍,其袖委地。”皆以青色为美我国藏族的一妻多夫?行一妻多夫制之社会通常行兄弟共妻制。为维护两族间之既存关系,并保存全族人之权益,妻之夫死亡,以其夫之兄弟为夫。在此制中,夫之兄弟有责任纳寡嫂为室, 所生子女视为死者之子女。另一情形则为:与寡嫂结婚, 子女则在自己名下。此与前者不同。? 一妻多夫制有行兄弟共妻者,亦有非兄弟共妻者。? 复偶婚亦有多夫多妻之共同婚,为初民社会中数夫或数妻之共同团体。两个男子与两个以上女子之婚制,乃极为罕见之婚姻型式,亦从未成为一种主要型式。如果有之, 亦仅为适应当地当时之一种权宜办法。?一个女子同时与几个男子结为夫妻的婚姻形式。它与一夫多妻制都被认为是人类婚姻的例外形式,并不是普遍流行的。一妻多夫的主要形式有: ①有血缘关系的几个兄弟共娶一妻,一般由长子出面迎娶,以后造成兄弟共妻的事实; ②朋友共妻。这种婚俗主要流行于印度南部和中亚一带,其形式多为依次同居,不是联合同居,所生子女或依次先后各规其夫,或归母亲所指定的父亲。多夫制除起源于群婚这一因素外,发展到现代,还有重要的经济原因。中国西藏门巴族的一妻多夫制主要是兄弟共妻,其形成原因主要由于农奴制度的压迫,兄弟共妻不分家,才能有力量应付繁重的“乌拉”差役。朋友共妻也是与经济原因有关的。一妻多夫制主要在我国西藏的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中存在过。印度也存在有一妻多夫制,但与西藏诸族的一妻多夫制有些不同。?多夫制似较多行之於母系社会。此制一妻有数个丈夫,其中一人为正夫,其馀为副夫。性权利通常经由正夫及妻同意後, 由正夫分配行使。男子除分享其妻之性权利外,也可能要求把自己所生之子女归在自己名下。子女则可分别向其生父要求财产权益。另外,所有子女对其母亲所有之财产享有同等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