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表一:窑址现状及评估表
窑址编号
所在区位
窑址残存状况
发掘情况
出土文物
现状照片
完整性
延续性
备注
Y1
尖子山西南侧山坡,靠近新河
西南—东北走向,,,厚12厘米,保存局部窑底,现暴露于上坡山路中。
1983年发掘
褐彩罐、青瓷洗、碗、盘口壶。
较差
一般
Y2
尖子山东北侧
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0米,,厚11厘米,两侧保存砖砌窑壁,窑底为红烧板结层。
1983年发掘
褐彩罐、青瓷碗、洗、绿彩粉盒、罐、洗器形大,匣钵上发现有“尹”字标记。
一般
较好
Y3
长坡细子山西北侧的山腰上。
,底部烧结土厚13厘米, 保存状况不好。
2006年考古调勘。
青瓷罐、酱釉壶、绿彩瓷片。
较差
一般
Y4
长坡西南部的西侧山坡路旁,文家屋场南面。
窑床呈西南—东北走向,,两侧有砖壁,砖尺寸为16(残)×18-9厘米。
2006年考古调查勘。
黑釉壶、点彩罐、褐绿彩壶腹片。
一般
较好
Y5
金家屋场佘家山的北侧山坡上
北—南走向,由坡底向坡顶延伸,长20余米,,窑床两壁有墙砖,局部保存窑拱顶,窑底板结层厚9厘米。窑砖尺寸18(残)×24-9厘米。
2006年考古调勘。
褐绿蓝点彩罐、褐斑罐、青瓷碗、洗、绿彩壶片、乳白釉瓷片,罐的形体大、胎壁薄、釉色好。
较好
较好
Y6
堆子山山坡的西北侧
西北—东南走向,窑床北偏西40度。窑址保存较好,由坡底向坡顶延伸,,宽约3米。窑头部位现处于邹世平屋下,其屋下还存有火膛。窑床两侧有砖壁,窑砖尺寸31 ×18-9厘米。
2006年考古调勘。
联珠式点彩罐、褐斑壶、青瓷碗等。
较好
较好
窑址编号
所在区位
窑址残存状况
发掘情况
出土文物
现状照片
完整性
延续性
备注
Y7
堆子山山坡的西侧
保存不好,仅留有局部迹象
1983年发掘
较差
较差
Y8
堆子山山坡的南侧
南—北走向,坡南为廖家坝。在坡顶发现有窑床,距南侧坡底约20米。窑壁保存较好,两侧有墙砖,宽约3米。窑头部位应已至现新河中,修河时可能遭破坏。
2006年考古调勘。
较差
较差
Y9
廖家坡南侧山坡,现廖文奇屋后
南—北走向,窑尾均往坡顶延伸进入现遗址保护围墙内。窑壁残留有砖墙,窑宽约3米。
较好
较好
Y10
廖家坡南侧山坡,现廖文奇屋后
南—北走向,窑尾均往坡顶延伸进入现遗址保护围墙内。窑壁残留有砖墙,。
较好
较好
Y11
廖家坡南侧新河南岸
廖家坡南于1964年开挖修建新河时,将坡南端截去。现在新河南岸水边,由西向东依次发现五条龙窑,均为南—北走向,并排分布,窑与窑之间相距依次为17米、11米、13米、5米。岸边发现的均为窑床底部,为红烧板结层,厚约9—11厘米,该位置应为窑头或靠近窑头的窑床部位,属原廖家坡的南侧坡底位置。由于修河时破坏严重,窑床长、宽均不太清楚。现窑之附近水面下隐约可见很多窑砖。
1964年开挖,2006年考古调勘。
较差
较差
所在区位
窑址残存状况
发掘情况
出土文物
Y12
较差
较差
窑址编号
现状照片
完整性
延续性
备注
Y13
较差
较差
Y14
较差
较差
Y15
较差
较差
Y16
廖家坡坡顶上(现遗址保护围墙内)
窑床北偏东约30度,大致由东北往西南坡顶延伸,发现有两层窑床,,窑床两侧保存有砖砌窑壁。。
2006年考古调勘。
较好
较好
Y17
蓝家坡西侧山坡,现蓝忠平屋东侧。
西—东走向,,窑床底为红烧土板结层,。该窑头已破坏,窑床向坡顶延伸,两侧还存有砖砌窑壁。
2006年考古调勘。
一般
较好
Y18
蓝家坡西北侧,现蓝国亮家屋北侧。
窑址为北—南走向,残长十余米,,,两侧窑壁砖保存较好。
2006年考古调勘。
较好
较好
Y19
蓝家坡北部的西侧山坡下,现蓝玉华屋西北侧,紧临蓝玉华屋西北墙。
西南—东北走向,与Y20并列分布,相距约5米。发现窑床底部及北侧窑壁墙砖,并顺山坡往上延伸,窑床北偏东28度,该窑延伸长度约保存有10余米,宽约3米,一部分压在屋基下。
2006年考古调勘。
釉下绿彩壶、釉下彩绘碗、碟及青瓷碗、盆等。
较好
一般
窑址编号
所在区位
窑址残存状况
发掘情况
出土文物
现状照片
完整性
延续性
备注
Y20
蓝家坡北部的西侧山坡下,现蓝玉华屋西北侧,现人行的小路旁。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