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青山镇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关于上报《青山镇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的请示县发改委:现将《青山镇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随文呈上,请审示。青山镇人民政府2015年7月8日青山镇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一、基本情况和面临形势(一)“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情况青山镇位于金寨县东南部,响洪甸水库上游,,,209省道和丁青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抱儿山、姜河两个村为贫困村,是全县典型的库区一线乡镇、高寒山区贫困乡镇。2014年起,被金寨县委县政府列为全县六大重点发展乡镇之一。十二五期间,我镇实施了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汪院移民点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安置120户500人,在青山集镇新区集中新建住房120套。项目总投资350万元,村民每人补助3000元,其余用于道路、供水、排水、污水、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移民区道路、排水、供水、污水、路灯等公共设施已完成投入使用,人行道、绿化根据工程进展也实施了一部分。汪院移民点安置房已建成73套,搬迁入住18户,年内还将搬迁入住40户以上。太冲移民点已完成土地征收、图纸设计,正在实施改渠工程,预计年内开工建设;陈岭移民点正在开展土地征收和林地报批工作,争取年底开工建设。2014年我镇还在汤店村实施了水库移民避险解困搬迁试点工程,共搬迁移民87户290人,项目实施效果明显。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高寒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根据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文件精神,镇组织人员进行全镇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调查工作,拟在“十三五”期间采取“移民进镇”办法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二)“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形势1、当前高寒山区存在的主要困难(1)村组道路通行条件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全镇山多地少,地形地貌复杂,群山起伏,河流纵横,通路难仍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年来在上级支持下,修建了一批通村水泥路,但是仍然远远达不到群众需求,而且村组道路标准低,路面狭窄,坡陡弯急,道路通行条件差,联户路、生产路更是任重道远。(2)水利工程设施老化,水毁严重,堤脚虚空,耕地、家园受洪水威胁大,农村饮水困难多年来,我镇未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现有水利设施大都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年久失修,大都塌陷、开裂、变形,不同程度出现损坏,部分河堤已成危堤工程,有的已冲毁多年。更多的山区村组没有任何水利设施,直接承受着洪水的冲击。近年来,实施了一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但是仅覆盖到集镇和部分中心村庄,大部分居住偏远、分散的农户仍然不能吃上放心的自来水。(3)人居环境较差全镇农村人口80%在深山区、库区,由于受居住环境及资源的限制,相当一部分的农民生活贫困,贫困和愚昧、迷信、落后紧密相关,是山区不稳定因素综合体现。农户厕所基本上为旱厕,环境卫生差,房前屋后杂物随意堆放,脏乱差现象突出,群众建房随意性大,无统一规划或未按规划建房,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差。(4)农业没有形成支柱产业,生产水平低下全镇高寒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仍处在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山区农民固守“有山、砍山、吃山”的时代早已过去。除茶叶、板栗等少数传统产业外,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增收骨干产业,农业经营方式仍为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农业总体收入偏低;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劳务收入为主,根据调查测算,约占村民总收入的60%,现有的农林牧副业收入仅占村民总收入的30%左右,如没有外出务工收入,靠农业收入要保持现有生活水平十分困难。(5)生产技术落后,发展资金不足全镇的主导产业茶叶、板栗、毛竹等农业生产项目,受市场、加工技术等原因仅靠卖原料,附加值低,群众增收困难。板栗树龄老化,病虫害重,结果率低,经济效益差。部分农户虽然想发展,但无资金支持,造成发展乏力。全镇农业收入的大部分来源于木竹、板栗、茶叶、中药材,收入的渠道比较单一,农产品大多以原始原料出售,未加工或加工的层次底,产业的链条短,受市场的冲击力大。2、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青山镇是撤区并乡前青山区委会所在地,集镇发展较早,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备。几十年以来一直是金寨东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服务重镇,贸流通,商贾云集,对青山镇及周边乡镇群众特别是山区、库区贫困户具有较大的吸引力。(1)有丰富的移民安置实践经验。“十一五”期间,青山镇在茅坪、海莲等地建设了易地移民扶贫移民点,有力促进周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茅坪中心村庄的建设,村民搬迁户人均收入也得到较大提升,成为易地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成功典范。“十二五”期间我镇又实施了汪院移民点扶贫搬迁工程。目前,移民区道路、排水、供水、污水、路灯等公共设施已完成投入使用,人行道、绿化根据工程进展也实施了一部分。汪院移民点安置房已建成73套,搬迁入住18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