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阴阳脉针.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阴阳脉针.doc

上传人:相惜 2020/8/17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阴阳脉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内经》在针灸诊疗中是非常重视脉诊的,通过对《内经》中脉诊方法的文献学研究,发现《内经》明确提出的诊脉法有4种,但尚未形成后世流传的寸口诊法,其中提到最多的却是人迎寸口对比诊法。据此作者认为,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应是针灸诊疗中的重要诊脉法,以期能为针灸临床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在针灸的诊疗过程中,脉诊自始至终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当前,中医师包括绝大部分针灸师,在诊脉时用的基本都是寸口诊脉法。寸口诊法由于其执简驭繁的便捷性以及历代方家的广泛运用,已经是一门临床常用的技术。数千年来,望闻问切中的“切”已被基本定义为寸口脉诊,中医也被形容为“三个指头加一个枕头”。然而,回顾经典,我们可以发现,《内经》中有大量的诊断方法,而寸口诊脉法并不是其中主要的诊脉法。其中的“脉诊”法分别:寸口诊法由于气口为脉之大会,所以各脏的脉象变化都会体现于寸口。在《素问·五藏别论》中提到:“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经脉别论篇》提到:“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显示出了对寸口的重视。虽然《内经》还在几处简单提及寸口的诊断作用,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曰:“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长者,曰足胫痛……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但没有具体操作方法,也没有寸口分部所属脏腑的具体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提到的是尺肤的脏腑分部所属),尚未体现出后世流传的寸口诊法的特点。十二经遍诊法此诊法仅见于《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其中“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表明,此处所言“气口”并非手腕部桡动脉处的“寸口”,而是十二经各自皆有的“气口”。随后又指出十二经脉是“常不可见”的,“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但是一旦某经有“邪气居之”,则“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也就是说,在没有邪气的时候,十二经的“气口”也摸不到明显脉动(其中,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独动不休,除外),一旦摸到与平时不同的明显的脉动,则表示该经有邪。显而易见,与之相应的诊法必然是十二经遍诊法,而不是寸口诊法。但此法仅判断病否、是否死证,未提具体治则治法,而且操作繁琐、诊脉不便,加上社会****俗的约束,难以在临床普及,后世已渐不用。三部九候脉诊法此诊法仅见于《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离合真邪论》、《素问·调经论》、《素问·三部九候论篇》。其中,《素问·三部九候论篇》有具体介绍:“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其中,上部的天地人三部未能明确。根据后文“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之说,五神脏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四形脏(王冰〔1〕认为,“所谓形藏四者,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也”,这样仅仅从文中查对,而不考虑头角等又如何与“形藏”相配?似乎有些机械对待古书;张志聪〔2〕认为是胃、大肠、小肠、膀胱,却不参考上下文,仅从有形之腑考虑,走上另外一个极端)应为四腑,且是有形之腑,排除无形之孤腑三焦,上部的天地人所处位置又与膀胱经无关,而大肠经(大肠为四腑之一)已明确为中部地,所以上部的天地人三脉循行应分别对应胆经、胃经、小肠经(胆、胃、小肠正是其余三腑)。此脉诊法认为“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即九候中有一候异常则病,有两候异常则病重,有三候异常则病危)、“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可见与十二经遍诊法同属于遍诊法。但二者思路不同,三部九候诊法不是考虑直接切诊经脉而得来对疾病的感知,而是先依据术理推算:“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确定九候位置,然后再诊察九候中哪几候有异。由于和三部九候诊法同样的问题,后世亦渐不用。弹按相应法〔3〕不少人认为,《内经》中存在一种弹按相应法,即弹踝诊法,其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