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文档名称:

阴阳脉针课件.ppt

格式:ppt   页数:3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阴阳脉针课件.ppt

上传人:实用文库 2016/4/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阴阳脉针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陰陽脈針雲中岳制作 QQ479466435 山东日照胡宗强 ********** 祝華英道長我與師公合影?在北京和武當山的合影一陰陽脈針的由來?(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内经》明确提出的诊脉法有 4种,但尚未形成后世流传的寸口诊法 ,其中提到最多的却是人迎寸口对比诊法。? 1 寸口诊法?《素问·五藏别论》中提到:“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经脉别论篇》提到:“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还在几处简单提及寸口的诊断作用。?《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曰:“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长者,曰足胫痛……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 2 十二经遍诊法?此诊法仅见于《灵枢·经脉》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 ……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其中“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表明, 此处所言“气口”并非手腕部桡动脉处的“寸口” ,而是十二经各自皆有的“气口”。随后又指出十二经脉是“常不可见”的,“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但是一旦某经有“邪气居之” ,则“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也就是说,在没有邪气的时候,十二经的“气口”也摸不到明显脉动 (其中,手太阴、足少阴、足阳明独动不休,除外) ,一旦摸到与平时不同的明显的脉动,则表示该经有邪。显而易见,与之相应的诊法必然是十二经遍诊法,而不是寸口诊法。 3 三部九候脉诊法?此诊法仅见于《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离合真邪论》、《素问·调经论》、《素问·三部九候论篇》。其中, 《素问·三部九候论篇》有具体介绍:“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 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4 弹按相应法 1 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篇》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 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2 1973 年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脉法》及 1983 年湖北江陵出土的张家山汉墓中的竹简《脉书》均早于《黄帝内经》 ,都有提及此法。 5 人迎寸口对比诊法? 1 《内经》中提到最多的诊脉法是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分见于《内经》十篇之中。其中,《灵枢·终始》、《灵枢·经脉》、《灵枢·禁服》均详细介绍了人迎寸口脉法。?2《灵枢·经脉》中介绍十二经时,都要提到“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等类似的句子,表明十二经脉的虚实皆是通过对比人迎寸口脉象而知。 5 人迎寸口对比诊法( 2) ?3《灵枢·终始》还详细介绍了人迎寸口诊法的具体运用:“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 4 , 《灵枢·禁服》也同样提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 且大且数,死不治。”此诊法通过对比人迎、寸口脉象孰盛孰衰以及是否兼“躁” ,可以确定病在何经, 病情如何,再对相应的经脉进行补泻。 5 人迎寸口对比诊法( 3) ? 5 另外,此诊法还能判断病势 ( 《内经》中其他诊脉法均未提及) ,能够指导未来的治疗,体现出该诊法较之于其他脉诊法而言的高层次。如《灵枢·四时气》提到:“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 诸经实者,病三日已”? 6 , 《灵枢·五色》中也提到:“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 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可以看出这种诊脉法在《内经》时代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而熟练的临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