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金匮要略读书心得乌头汤治疗腰突症(急性腰腿痛)的临床应用体会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钧青在骨伤科临床工作了15年,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的发作,经常会遇见。初上骨伤科临床时,对中医经典不够重视,总以为治疗痛证的最好方法就是活血化瘀,桃红四物几乎成了自己处理伤科疾病的基本方。但后来临床上发现很多急性腰腿痛的患者单纯应用桃红四物之类的活血剂止痛效果并不理想。腰突症急性发作主要是由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刺激了神经根,同时诱发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导致神经根水肿所致。急性腰突症发作时,患者一侧下肢疼痛非常剧烈,常常夜不能寐,普通的消炎止痛片对此基本无效,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甘露醇配合地塞米松静滴,以起到消炎,缓解神经根水肿的目的。但该方法有时亦无效,且现在大多数患者均担心激素的副反应,甘露醇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也时方报道,一般静滴3天后就要停药,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来中医骨伤科求治的并不少。跟随老师抄方时,遇到这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病人,老师总是喜欢用比较大剂量的川草乌,并配合黄芭、白芍、甘草等药,而且每每起效迅捷,病人也感到非常神奇。后来自己也翻了一些其他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著作,发现重用川草乌来治疗腰突症或其他关节病的急性疼痛,居然是很多老中医的共同体会。这其中原因何在?那些老中医家传的源头乂在哪?川乌,麻黄,芍药,黄芷,甘草,这几味药,就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的乌头汤。原文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痹症的治疗,贡献给后世很多极有影响的方剂。例如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及集三附子汤于一身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等。而一般认为,《金匮》在痹症治疗中,温经散寒止痛效力最强的,就是乌头汤了。后世一般认为该方主治寒湿历节之证。寒湿留着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是以关节剧痛,不得屈伸为特征。寒湿之邪,非乌头、麻黄则不能去;而病在关节,则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解,故用黄芷之补托,既助乌头温经,乂监麻黄过散;因木证为急,其痛为剧,故以芍药甘草汤佐之,以活血通经,缓急止痛;同时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亦能制约乌头太过辛热,白蜜甘缓,可解乌头之毒也。诸药合用,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良剂。以上都是汤方理论,几年下来,自己在应用乌头汤时,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临床体会。首先,在应用乌头汤治疗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时,川草乌的应用应该是个关键。虽然原文记载的是川乌,但实际临床应用时,因川乌起效迅速,草乌药效持续时间则较长,所以一般往往二者同时配合使用,相须相使,以达到更好的药效。,感觉剂量的大小与药效有直接关系,6克以下的止痛效果明显会差一点。由于现在都是药品炮制过的,所以一般发生毒性反应的情况并不多,印象中这些年也就发生过两例,一例是舌头发麻,另一例是心脏不适,都是一过性的,没有酿成太大的后果。但还是要注意,一是煎煮时间尽量在半小时以上,二是老年心律不齐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其次,其他药物的配合应用也很重要。芍药甘草,本身就是《伤寒论》中缓解下肢痉挛疼痛的一个重要方剂,虽然有学者认为张仲景时代的芍药应指赤芍,但临床上似乎用白芍更为合适。而且个人体会白芍用量也不应小于40克,甘草一般也应用到12-15克,接近芍药甘草汤本身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