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08年高考政治学科试题分析报告
作者:刘天举
笔者通过对2008年江苏高考政治卷的分析,掌握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试卷十分注重对书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考生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就成为高考政治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知识、能力、心理历来是制约考生考试成绩高低的三大因素,其中知识无疑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能力再强、心理素质再好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甚至有些考生的答案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种云里雾里之感,往往答得很多,得分却不高。所以作为高考复习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夯实学科基础,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答题“资本”。以往高考政治命题一直强调“知识立意”,以致我们的不少教师和考生往往只重知识而轻能力。今天,高考政治命题虽然由过去的“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我们绝不能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单纯片面强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考点知识的系统把握。我省2008年的政治高考试卷给我们的高考复习提了醒,就是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以及应试心理素质的同时,必须花大气力夯实学科基础知识,这是高考政治复习的重中之重,是考生决胜高考的关键。否则,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具备,又如何谈得上能力的培养呢。
现在就让我们看一看2008年江苏省的政治高考试卷对书本考点基础知识所重视的程度吧!在选择题部分,33道试题中纯粹考查书本知识的考题有:第8、9、10、11、14、16、17、20、24、25、29题,其余的一些选择题如第7、12、13、19、21、22、23、26、27、28、30、31、32、33题等也与书本基础知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甚至说句不为过的话,除试卷前6道时政题外,其他选择题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书本。再看主观题部分,第34题考查了江苏居民的收入与消费问题;第35题考查了公民的有序参与、民主决策问题;第36题考查了经济学常识中的凯恩斯革命问题;第37题以奥运会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在全部四道主观题中,纯粹考查书本知识或者说答案在书本中占很大比重的试题有第34、35、36题,仅最后一道探究题考查书本知识的比重相对较小。纵观全卷,70%以上的试题均是对书本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考查力度可谓近几年之最。可见,在政治高考中考生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对书本基础知识全面而系统的把握显得特别重要。
也许有人认为,如今的高考每年都在改革,研究当年的高考试卷对来年的高考备考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实不然,至少有一点不可否认,历年的高考改革都不是对前一年高考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在前一年的基础上继承发展。通过研究今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卷我们不难发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非常明显的。江苏高考政治卷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比例并没有随着“能力立意”的强化而下降,相反在呈上升趋势。把握这种变化趋势对于我们备考2009年的高考政治显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2009年的高考政治备考中究竟该如何突出书本知识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呢?就高考政治复习而言,一般的学校都会进行一轮复习、二轮复习和三轮复习,这种复习阶段的划分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实践证明,只要在这三个阶段中做到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其复习效果是比较好的。那么全面是什么?重点又是什么?我认为,全面就是对考生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重视;重点就是抓主干知识,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