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白沙洲的前世今生曾经的商业繁华和人文历史.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白沙洲的前世今生曾经的商业繁华和人文历史.doc

上传人:sssmppp 2020/8/31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白沙洲的前世今生曾经的商业繁华和人文历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白沙洲的前世今生曾经的商业繁华和人文历史白沙洲是长江边的一个沙洲,位于武昌区南部,东起夹套河,西至长江边,北起武金堤的玻璃塘,南至八坦路,从地图上看是一块面积不小的狭长地带。但是现在这块地方被人们遗忘了很久,“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沿路都是荒凉破败的屋子,除了木材就是农贸市场这几乎是如今所有武汉人对白沙洲的印象。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的白沙洲是一个著名的竹木集散地和商贸码头,也武汉码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武汉“码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全明教授介绍,三国以前武汉连一“镇”也没有,从三国时期开始,才出现第一个镇,也就是武昌;到了南朝的时候才有汉阳,武昌和汉阳对江而立,出现了两个“镇”;到了明朝的时候,又出现了汉口。其中,古代武昌的城区就是江边一条线,大概就是北到凤凰山,南到巡司河口,东到现在的大东门,南到武泰闸,历史比较有名的就在武昌,这一带到了唐宋的时候发展更快。而白沙洲就处在这一带的东南角,属于地理学上的“上风区”,“上风区”向来就是富豪商贾的云集之地,适宜居住。白沙洲自然环境优越,不管是发展商贸还是住宿,先天条件非常好。明宏治五年,也就是1482年以前已有白沙洲之名,据《水经注》记载,长江汛期才有江水流经白沙洲。110年前,晚清重臣张之洞主持修建武泰闸,武昌南一带逐渐成为交通、商贸繁华地带。最南边的白沙洲地区,被张之洞作为兴办实业的“试验田”。在张之洞大力兴办新政的种种措施之下,白沙洲曾经有非常辉煌的时期,明清时期,武金堤外的白沙洲很快成为了著名的竹木集散地和商贸码头。从湖南运来的竹,木排多在此集散成交。民间有俗语:“金沙洲,白沙洲,鮎鱼套里金银窝。”白沙洲是武昌造船的主要基地,金沙洲则主营寿木,木行极多。每天南来北往的人来到这里进行贸易交往,盛况堪比今日司门口。翻开《江夏县志》等书,我们也能找到与白沙洲有关的记载:白沙洲,竹木贸易甚盛,湘人多侨居于此。从此这里便成为了商舟转泊、百货云集、商业繁荣的码头区,而帮派之间的码头争斗、商贾巨富的传奇也在这里不断上演,昔日辉煌的白沙洲也就成为了武汉码头文化中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是武汉“码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重现记忆当中的人文气息历史上繁盛的白沙洲码头当然不会是一片不毛之地,其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阮家巷、沈阳墩一带的寺庙馆、四合院老宅等多处百年建筑;堤前街多处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组合式帮会馆、宝塔式建筑物。尤其是周边曾出土的铜瓷器文物,把武昌建城历史提前500年;白沙洲堤内,有陆家街一条街多处四合院老宅和杂耍戏院;万福林一条街多处四合院老宅和寺庙寺院(现街文化中心)。最为有名的“八铺街”,在上世纪初是白沙洲最为繁华的地方,至于“八铺”名称的由来,80岁的街坊周爹爹说,因为从前这里有八间铺子,其中有肉店、粮店、杂货铺、制衣店、酒糟店各一家,米店两家,还有一家卖酒的,八铺街由此而来。在老人的记忆中,每天,人们早早地把农货一卖,到茶馆一坐坐到中午,然后再带点吃的用的回去。周爹爹的讲述勾勒出当年的街景:被称为“吃喝玩乐一条街”的八铺街上,饭馆、茶馆、戏楼一字排开。“但是现在这些都没有了。”李爹爹有些感伤,现在的八铺街上,没了八间铺子,只剩下许多废弃的2楼,招牌上的字有很多已经缺横少纵。除此之外白沙洲境内还有诸如老堂会、戏园子、帮会馆、寺院寺庙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