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0年高考哈尔滨市地理教研工作总结
王德全
2010年,我省迎来了新课程实施后的第一年高考,在过去三年的教研指导过程,我们通过高考复习专题讲座、系列研讨课、模拟训练、质量分析会等形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高三复习指导工作。现结合考试卷与课程标准、考纲对比分析,进一步做好2011年高考备考指导工作。
一、2010年高考试题分析
今年是我省新课改后第一年高考,从地理高考试题来看,与前几年比,试卷的总体结构、题型、题量以及地理学科所占的分值基本保持稳定,但是试题稳中求变、稳中求新,试题设计的导向性明确,紧扣新课标的目标与能力要求。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重点考查考生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灵活,覆盖面广,注重能力,较少考查死记硬背的内容。试题彰显学科特色,既保持了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又有较强的选拔性特征。
,设问视角新颖
今年的地理试题均以学科的核心主干知识为考查重点,内容不偏不怪;考查内容的涵盖面亦较广,主要涉及的主干知识点包括:气候、天气系统、工农业区位因素、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等等。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整体把握,以及主要观点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形式则是“经典问题、新颖视角”。如综合题第37题,以考生熟悉的“桑基鱼塘”为问题背景,以气候类型、农业区位、区域可持续发展为考点,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对比分析、知识迁移等多项能力。题目的背景资料和每个设问,引导考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关注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农业发展问题,深入理解“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思考“我们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该题带来的启示是: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打破思维定势,既可以选择发展条件相似的区域进行对比,也可以选择发展条件不同的区域进行对比,不同的比较,会生成不同的认知,便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
2、注重能力考查,彰显素质教育导向
今年试题继续坚持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方向,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式的试题。所有的非选择题的能力考核目标均涵盖“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中的三项或四项,如第26题,通过图、表和文字提供的信息材料,全面考查考生上述四个方面的能力;选择题第1—3题组以气温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图为载体,综合考查考生“天气与气候”等知识内容;考生需从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结合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逻辑推理、最后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其他试题的能力考查要求也都十分明确,且层次清晰,从观察、理解、比较、分析,到推理、判断、阐释、论证等,都较好考查了考生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和能力。第
36题以等值线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考生运用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学以致用,分析理解实际地理问题。地理高考试题中注重对考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全面体现了我省新课程实施取得的成就,也将会对今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起到促进作用。
3、体现综合性与时空差异性,突出学科本质特征
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也具有较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空间差异揭示了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方式的不同;时间差异则揭示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的不同。它们是地理科学的本质特征;充分体现学科的本质特征是本年度试题的重要突破。如36大题,学科的这两个本质特征均体现地很明显。区域空间差异、时间差异的对比分析,可正确认识两区域的特征以及区域开发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不同。全方位正确认识一个区域,是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4、图表特色鲜明,体现学科发展
图表是地理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地理特色的体现。试卷共有各种图表10幅,其中区域图3幅、统计图2幅、景观图1幅、表格2幅。区域图既有世界区域,又有中国区域;既有等值线的地形区域图,也有空间事物分布的区域图;既有宏观尺度,又有微观尺度,图表类型多样,且均为教材以外的原创图表;通过典型的、新颖的、多彩的图表和文字材料,给考生判读、分析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为考生创设了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整份试卷的设计图文并茂,充分彰显了学科特色。
5、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特色
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为背景,挖掘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体现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试题取材广泛,关注、隐含和折射的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较多;如第1~3题,通过对新疆水汽来源分析,这其中也暗含着新疆雪灾的重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