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4/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由于篇幅所限, 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 而是总结概括性地对各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练的归纳, 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读者理清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阅读本书之前我也接触过一些介绍和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著作。而《美的历程》给我的印象最深的, 也是我认为本书与其他美学著作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 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划分出来, 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迹象。作者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 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延绵不断”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放之于中国美学史的发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泽厚先生正是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特点, 才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并不像西方艺术发展一样断断续续,而是浑然一体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 在编写美学史时能够不破坏艺术发展的连贯性, 不轻易划分时代或为其强加一个所谓的“艺术时代特征”, 却能使整部著作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从此可看出李泽厚先生对中国美学了解之深以及他处理如此长的历史材料时的高明之处。好的美学著作不仅能够告知读者自己的美学观点, 而且还会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思考。而《美的历程》便让我在阅读中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痕迹。一美的起源作者在第一章“龙飞凤舞”中多次提出, 远古图腾时期的器物( 包括用小砾石等制作的装饰品)“并非为审美而制作”。这种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在旧石器时代, 劳动人民离“为审美而制作”器物还有数十万年的距离。那么我们用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器物是否有意义呢?我们是否只能够用“巫术说”、“宗教说”、“劳动说”、“游戏说”这些艺术起源的理论去分析它们呢? 我并不这么认为。虽然我也认为用“巫术说”和“宗教说”解释美的起源最具合理性,但人对美的意识和觉悟是可以从中独立出来的。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及: “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带、撒抹红粉, 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在山顶洞人的眼中, 红色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 这种意义也许还不能被看作是审美意义, 因为它完全服务于宗教礼仪。但是人们选择红色而并非其他颜色作为特殊意义的象征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我们知道“红色”之于人有其特定的、普适的官能刺激。这种刺激也许是动物性的, 但它所所引起的情感就不能笼统地归纳为“动物性的生理反应”了。所以我认为, 山顶洞人选择红色作为某种特殊的社会意义象征的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虽然这种审美与动物本能的反应之间的界限仍然比较模糊,但前者绝对不可以被后者所包含。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稍晚的原始歌舞之中。我们之所以可以用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远古时期的器物和巫术礼仪, 就是因为我们和当时的劳动人民一样具有这种相似的审美意识。二美的传递从青铜三代开始, 一直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 中国工艺艺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