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文档名称:

曲靖的变迁.doc

格式:doc   大小:296KB   页数: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曲靖的变迁.doc

上传人:glfsnxh 2020/9/5 文件大小:29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曲靖的变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曲靖大花桥--从城边到城中心的变迁十年前的大花桥,是曲靖城的一座标志性建筑,高大的桥孔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曲靖城的“西城门”,里边是市区,外边是村庄和农田,时不时从桥上轰鸣而过的是时代的列车。十年后,曲靖人耳熟能详的大花桥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承接沾昆铁路复线的新铁路桥。没有人专门为新桥取名,但人们还是称这里为大花桥。因为,“大花桥”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了珠江源大城市一个割舍不去的情结。说起大花桥及其附近的变迁,桥外张家洼村的村民最有发言权。十年前,这个地处曲靖城郊的普通小村庄,与其它山区村庄的最大区别,可能就是进城最近,见到的车辆最多,听到火车过大花桥的声音最响,还有就是农民的时鲜小菜“近水楼台先得月”,有个近便的卖处。除此之外,在田间地头劳作一年,农民的经济收入也高不到哪里去。我有一家转弯抹角才牵扯得上的亲戚,他们经常穿过大花桥进城。那时他们常常会想:做城里人真是好!他们也希望有朝一日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做个城里人。那时我想,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却是镜花水月般梦想。然而,忽如一夜春风来,那片饱经沧桑的土地被改革的春风吹得繁花似锦。曲靖撤地设市后,张家洼迅速实现了城市化,村民都搬进了小康新村,成为了城里人。村前拥挤的老320国道也变成了宽阔笔直的城市干道,以前凌乱的村庄旧址建起了鳞次栉比的高楼。仅仅十年,张家洼的村民成了城里人,融入创建珠江源大城市光明灿烂明天的行列。现在,眼看着以原来的大花桥所在地为中心正在建设的一个占地160亩的大花桥公园日渐成形,大家不免感慨万千,大花桥由市民们旧的精神家园变成了人们新的身心乐园。今日的大花桥,更像一道人间彩虹,在安居乐业的市民心中闪耀出七彩祥光,大花桥的变迁印证了曲靖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2013年10月19日出版第1期主编:六(5)班主编:吴羽兴曲靖城的变迁阿诗玛的变迁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阿诗玛雕塑旧址是一座石牌坊,一条米轨铁路从它的后方穿过,牌坊下两座狮子成了很多小孩经常玩耍的坐骑;60年代中期,石牌坊被拆除,在这里建起了一座领袖毛主席的全身塑像;不久又重新修建了“三面红旗”雕塑,这些都是当年麒麟城区重要的建筑雕塑。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不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每天几乎都有锣鼓喧天的场面,每天几乎都有报捷的队伍人群;1982年,阿诗玛雕塑取代了“三面红旗”,成为曲靖的地标之一;2007年,阿诗玛雕塑地段已是车水马龙;2008年阿诗玛搬迁到南城门外的河滨公园一角,入曲靖城进入眼帘的也是这个见证了时代和城市变迁的雕塑。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新中国成立初,曲靖城几乎都是土坯建盖的小瓦房,不足2米高,个子高的人走街串巷都要低着头,不然就会碰到房檐。现在的城市主要商业街在当时全都是包谷地、菜地和水塘子,就连现在曲靖城中最繁华的阿诗玛地段、珠江源广场曾经都是瓦房和草房。城际列车拉近昆曲间的距离珠江源广场昆明和曲靖之间开通城际列车已有六年的时间,这六年来,近2000万人次往返于这两个城市之间,便捷实惠的交通方式无形中也拉近了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2007年6月,城际列车开通之初只开行了两对,但它独有的优势让城际列车几乎趟趟爆满,因为需求实在太大,一个月后,城际列车就增加到了6对,今年5月更是增开到了10对。乘车环境好、价格实惠、运行时间短,加上车次的增多,这些优势让城际列车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