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数学重点精选--利息与利率利率与利息是小学数学的必备知识点,它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每年都要交学费吧,学费都要从银行取吧,银行里的钱都是有本金和利息的。具体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利率有是怎么回事儿呢?大家跟着小编来看看! 国家规定,各种收入必须按照国家一定的额比例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税款,应纳税额与收入的百分比叫做税率。 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付出来的钱叫做利息。总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经典例题] 例1、某个体商人以年利息14%的利率借别人4500元,第一年末偿还2130元,第二年以某种货物80件偿还一部分,第三年还2736元结清,他第二年末还债的货物每件价值多少元? 解:根据“总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第一年末的本利和:4500+4500×14%×1=5130(元) 第二年起计息的本金:5130-2130=3000(元) 第二年末的本利和:3000+3000×14%×1=3420(元) 第三年的本利和为2736元, 故第三年初的本金为:2736÷(1+14%)=2736÷=2400(元) 第二年末已还款的金额为3420-2400=1020(元) 每件货物的单价为1020÷80=(元) 答: 例2、小明于今年七月一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00元,%,到明年七月一日,小明可以得到多少利息?(A级) 解:1000×%×1×(1-20%)=(元) 答: 例3、买了8000元的国家建设债卷,定期3年,到期他取回本息一共10284元,这种建设债卷的年利率是多少?(B级) 解:设年利率为x% (1)(单利) 8000+8000×x%×3=10284 X%=% (2)(复利) 8000(1+x%)3=10284 X%=%“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