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西大:(即能否将反映论归入其中一个要素所指向的范畴?2007)第1题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都是由社会生活提供的和决定的,这其中包括:创作动机、审美对象——即作品的人和事——、读者的审美需求等等。,不能有第二个,其他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心灵、灵感都不能构成文学的创作源泉。第2题 为什么说写生活特征是文学创作的一个规律?(社会生活的美是如何体现的?对创作有何意义?2010)答:1首先,生活特征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中最叫人感兴趣最容易生发人的情感与形象活动的东西,是那些具有鲜明的特征的人,事或者物。2其次,社会生活从空间看,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是一个无限广大的整体。从时间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一个无限延续的过程。不管是哪个作家,也不管他的才能有多大,都不可能把握住社会生活的整体和过程。3文学创作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美,自然也就必须而且只能从寻觅和发现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特征入手,用局部来展示整体,用片段来显示过程。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虽写南方农村的一个角落,却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广大城乡面临崩溃的物质生活和濒于衰竭的精神生活,所以写生活特征是文学创作的一个规律。第3题论“写作家自我的审美感受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2010答案:1创作动机2作家只能写他体验和感受最深的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3写作家自我的审美感受与写生活特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a 作家的自我感受来自于生活特征的强烈剌激,作家的自我感受不过是主观化了的生活特征而已。b生活特征还为作家自我感受的客观化提供了对象主体。第4题 从反映现实与表现自我的角度论文学的创作规律2013(社会生活是如何进入文学作品的?2011)(社会生活的美是如何体现的?对创作有何意义?2010)答:文学作品是客观社会生活和作家的主观自我相统一的结果。写生活特征是文学创作的一个规律。1,从客观来看,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源泉。2,社会生活本身是美的,它充满了美的材料和对象。3,社会生活美在特征,特征,即充分表现出本质的现象,社会生活的美正是通过社会生活的特征表现出来的,一方面它具有现象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它又有本质的普遍性。4,写生活特征是文学创作的一个规律,矛盾:理论上应该表现生活美的整体,实际上做不到。这个矛盾的解决办法就只能是以生活特征来显现生活的整体美。生活美只能通过美的生活特征才能进入文学作品 ,也就是说一般是要通过特殊才能得到显现。:作家的创作自我和生活自我,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说他们有联系,是因为作家常常不免要在创作中这样那样地表现自我。说他们有区别,又是因为作家也可以在创作中这样那样地修饰,隐蔽,以至于伪造自我。作为一个人,作家自我在生活中,其意识层面的个性,乃至无意识层面的人格面貌以及生命状态,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别特点。这即作家在生活中的我,或者简称生活自我,作为一个以文学为职业的人,作家自我在创作中,其意识层面的个性,乃至于无意识层面的人格面貌以及生命状态,也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别特点,这即作家在创作中的我,或者简称为创作自我。作家的生活自我是其创作自我的基础,而作家的创作自我则是生活自我的改造和提炼,需要把二者加以联系,但不应混为一谈,所以对二者加以区别,但不能割成两半。第5题如何理解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答案:第一,纪实作品——实际有的人和事写的是真人真事如,报告文学、抒情散文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朱自清的《背影》等等。第二,虚构作品——可能有的人和事是作家根据可然律、或然律对现实进行虚构、加工的结果,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作品。第三,变形——应该有的人和事是作家在虚构的基础上,对现实进行夸张的结果,主要是浪漫主义的作品形式。第四,概念化的作品——这同样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过是曲折的反映。第6题试论作品中的生活与实际生活的关系。答案:(1)联系:第一作品中的生活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和出发点。第二作品中的生活真实与否,必须以实际生活作为尺度和归宿(2)区别第一艺术真实应该比生活真实具有更高的哲学意味,也就是作品中的生活比现实生活更能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和历史前进的规律性。第二作品中的生活比现实生活更能体现出社会自身的目的性,即更符合人的理想第7题论文学的一般本质答案:文学是作家由社会生活所决定并且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或社会意识必然性:任何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要受社会生活的决定和制约,不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作家的审美感受、作品中的审美对象和读者的审美需求都是由社会生活所决定的。能动性:反映什么、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