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四川省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培训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环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教师是直接的实践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程改革的成败,除外在因素之外,主要取决于教材和教师两个方面,取决于教材的科学性和教师的先进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没有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全面理解和落实实施,新课程的实验推广是难以进行下去的。因此,在教材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加强对广大教师的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是新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
根据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初中数学教师结构、教师学历、教师教学以及教师继续教育等基本情况,为了整体提高民族初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全面提升民族初中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确保对民族教师的培训质量,我省特制定民族初中数学教师培训标准,是认真贯彻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的重要举措
本培训标准既是有关培训机构制定培训方案的标准,也是评价培训质量的重要参考。
一、培训的性质
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培训,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师培部门等组织实施并实行省、州、县(市)、校四级分级培训、分级管理,是民族中学数学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接受继续教育及专业成长的必须的途径,是提高民族数学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和全面提升民族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培训基于少数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三新一德”(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着力提高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的师德修养,以及在教育理论、数学学科素养、课堂教学策略、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和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初中数学学科评价及考试,以及教研、科研等多方面的专业水平。
二、培训的核心理念
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之本。长期以来,四川省在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培训仍然存在忽视受培教师主体、实践和问题取向薄弱,培训模式单一,培训与管理脱节等问题。为有效促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应体现如下核心理念:
1. 教师为本:
培训者是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而民族地区教师是其专业发展的主体。要通过多种途径亲近、观察、倾听、研究民族地区教师,尊重他们的经验,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启发和帮助他们关注自我更新。
要以成人学习的理论指导培训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在促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关照他们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培训必须体现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使民族地区教师在情景化学习中,通过独立反思与合作研讨解决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 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要增强培训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高度重视培训中民族地区教师的参与,珍视民族地区教师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断激发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要点提示
(1).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师的适应性
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应充分研究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研究民族地区民族群体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针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状况、教师学历结构、课程资源及教师专业水平的实际情况,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师培训。
(2).关注培训对象的主体性
积极引导培训对象主动参与培训的学习、研究、反思和实践活动,注重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以及培训对象之间的互动,强调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使培训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培训对象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发展的过程。并密切关注民族地区数学教师因地区、年龄、学历及个性等因素造成的主体差异,以丰富的培训内容、多样的培训方式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专业发展需要。
(3).注重培训内容的实效性
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应以“三新一德”(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解决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核心,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开展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
(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民族地区教师培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培训对象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为目的,并结合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让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反思与成长,促进教师主动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最终把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培训对象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