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民勤县与沙井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民勤县与沙井文化.doc

上传人:sssmppp 2020/9/16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民勤县与沙井文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沙井文化三千年潴野泽畔,胡杨婆娑,红柳摇曳,湖泊荡漾,草长莺飞,牛肥羊壮,这片古老的绿洲,孕育了古老的沙井文明。1923年瑞典探险家安特生的助手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的民勤县征集到了一批彩陶和铜器,并在沙井墓地发掘到陶器和铜器。1924年夏季,学识渊博,声名显赫的安特生结束了洸河流域的考古调查之后,为了寻找仰韶文化与青铜文化的缺憾,又继续西行,进入了几乎不为世人所知的沙漠绿洲小县一—民勤。安特生考察了民勤地界上的众多遗址,将柳湖墩、沙井子和三角城列入了他的发掘计划。安特生先在民勤县柳湖墩遗址试掘,继而在薛百乡沙井子一带大规模开挖。那个酷热难挨的夏天,沙井子周围沙尘飞扬,人欢马叫,光着膀子挥汗如雨的农民一边卖力地舞动铁皺锄头,一边暗地里盘算着当日能够到手的银饷。高鼻深目的安特生站在齐腰的杂草丛中,借助一杆长筒望远镜指挥助手命令民工挖墓不止。一月之后,安特生的马车满载沙井子53座墓葬中出土的器物踏上了回京的道路。车轮碾起的沙土掩盖了安特生笑意荡漾的面影,送行的农民们则向这位西洋施主投去了恋恋不舍的眼神……沙井文化由此进入了世界史前考古的经典,民勤县也因此闻名于世。岁月沧桑,安特生发现的这些遗址后来大多被流沙覆盖,地面无迹可寻,之后的较长时间内沙井文化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1943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奔赴甘肃,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主持了沙井文化的考察。1948年5月,中国地质调查所的裴文中、贾兰坡教授在民勤考察了除三角城之外的由安特生发现的全部遗址,并首次提出“沙井文化”的命名。对于民勤及河西地区而言,沙井文化是文明的晨曦,记载了史前人类活动的余烬燧影;对于中国陶器史来说,沙井文化是陶器时代的回光返照。沙井文化属青铜时代末期的一种文化类型,分布范围就目前所知,仅在河西走廊的民勤、永昌和古浪一带。沙井文化之后,中国陶器逐渐消隐于历史长河,留下了至今令人心动而又难以破解的历史之谜。据碳测年代数据表明,上限为距今3000年左右,下限为距今2500年左右,大体相当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民勤县境内发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沙井文化遗址有3处,即柳湖墩遗址、火石滩遗址和小井子滩遗址。柳湖墩遗址位于民勤县城西南16公里的沙漠中,,遗址以柳湖墩十堆为中心,向四周延伸2公里为其保护范围。遗址多被沙丘埋压,在沙丘之间的平地上满布夹砂粗红陶片和泥质红陶片等,文化层厚1米左右。器形以单耳、双耳圆底罐和圆形鼓腹筒状杯最为典型,并有单耳平底器和陶鬲等,其纹式以绳纹居多,布纹、篦纹等次之,伴有彩绘的宽窄条纹、垂直三角纹、菱形纹、折线纹及鸟形纹等。铜器主要有铜刀、铜碱、铜炮等,骨器有骨锥、骨针等。还有金耳环、绿松石、贝壳、蚌珠等装饰品。自1924年瑞典人安特生发掘后,陆续出土有石斧、带孔石刀、夹砂粗红陶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1963年2月11日由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10日省人民政府又重新予以公布。火石滩遗址位于县北西渠镇大坝村东,其中心在今大坝渠北岸紧靠白茨湾沙漠的地方,。出土的文物与柳湖墩遗址所出基本相同,附伴有大量汉砖分布,其中心区有很厚的灰烬堆积和兽骨残存。,东南靠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