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巴黎铁塔手抄报 0.doc

格式:doc   大小:57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巴黎铁塔手抄报 0.doc

上传人:1294838662 2020/9/21 文件大小: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巴黎铁塔手抄报 0.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巴黎铁塔手抄报篇一:外国新闻传播史法国整理法国一、150多年王权对报刊的集权控制——三家官报统一天下1485年,法国出现了一张印刷新闻纸。1488年起,巴黎出现了两中手抄报纸。1474年起,法国官方开始着手管理出版业。1537年建立出版检查制度控制思想传播。11631年,1月,让·马丁和书商路易·旺多姆出版了法国第一家新闻性周刊《普通新闻》(生命期六月)。三大公报:1、,泰·勒诺多创办了《公报》。得到当朝首相黎塞留的支持。2、1665年1议员萨洛创办《学者报》。该刊旨在发表科学和文学报告、对作品的评价,以及对发明的评审。3、1672年,国王宠信维泽创办《文雅信使》,月刊,开始内容复杂,后以刊载文学作品为主。1777年元旦,法国出现了第一张日报。由印刷商科朗塞和化学家卡德·沃创办《巴黎日报》。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刊登一些实用资料和琐屑传闻。二、1789-1881年:法国确立新闻出版自由的近百年磨难1、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1789-1799)(1),制宪议会通过新闻责任法,对滥用出版自由作出规定。至此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已经较为完善,但很快就被一系列的政治权利的更迭打破。(2)1792年9月吉伦特派代表斐扬派掌握政权,君主立宪派的报刊被取缔。(3),开始恐怖统治。八月公布监护者法令,民间报纸要么封闭,要么成为雅各宾派的喉舌。《巴黎新闻》的迪罗苏瓦被推上断头台,这是革命法庭处死的第一个职业记者(4)1794年7月底,热月党人推翻雅各宾派政权,为压制反对派,在新闻出版仍实行高压政策,津贴拥护政府的报刊。2、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1799-1814)(1)拿破仑执政后,《共和八年宪法》,取消了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新闻出版自由。,取缔了60家报刊,巴黎只保留了13家。1811年,巴黎只剩四家报刊,并全部收归国有。3、波旁复辟王朝时期(1814-1848)(1),,维持出版特许贺印花税制度。(2),法国新闻出版一度完全自由(3),复辟王朝司法大臣塞尔伯爵在法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尝试制定新闻发布会,该法废除了预审制,报刊案件交陪审团审理。(生命3个月)(4)1830年7月,首相波林尼雅克公爵颁布法律,废除所有报纸的发行权,实行新闻检查制,由此引发七月革命,复辟的波旁王朝长系被推翻。4、七月王朝时期(1830-1848)(1)七月王朝宣布取消一切新闻检查,减少了出版保证金,新闻出版获得相对自由。离出版自由还有相当的距离。5、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期(1848-1851)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初期,新闻出版自由得到1848年3月法令的保障。法令规定,废除印花税和保证金,报刊享有不受限制的自由。,资产阶级的政府公布亮相法令恢复了保证金和对报刊留在文学作品才印花税。6、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1851-1870)巴拿巴只允许巴黎保留11家报纸的发行权,在外则对“红色报纸”进行讨伐。1852年2月的法令,完全恢复对报刊的新闻检查制度。即使如此,仍有大量新报刊涌现。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初期(1870-1881年)1878年起制定新闻法,经过议会的多次辩论,《法国新闻自由法》,该法取代了过去的42项法令中的三百多个关于报刊的条款,宣布了较为彻底的新闻出版自由。8、1881年以后相对稳定的法国新闻出版自由政策1881年新闻出版自由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新闻传播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虽然其后仍然发生一些政策变动问题,但总的来说,算是进入新闻政策的一个新时期。三、从大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新闻传播业1、报纸:报纸因政治造成断代现象,因此数目繁多但持续出版、影响社会打的报社并不多。(1)两家子大革命出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报纸:A1789《总汇通报》,于1799年成为拿破仑一世政府的机关报。(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的主要报纸),1944年停刊。B1789年创刊的民营《辩论日报》,政治立场保守温和。(2)“观点报刊“中最著名的是1789年9月由雅各宾派领导人之一—马拉创办的《人民之友》1793年马拉被刺杀后停刊。(3)七月王朝时期,报纸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是日拉丹开创的报刊业。他于1831年创办《益知》杂志,1836年创办《新闻报》。他开创了法国廉价报刊的开端,为后来出现廉价的报刊奠定了基础。(4)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期社会上有影响的还是小资产阶级的《改革报》、资产阶级共和派《国民报》,以及《新闻报》、《辩论日报》等等。帝国后期还出现了两家有些像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