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期二批“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
小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设计租车方案”案例分析报告
上林县巷贤镇中心学校韦爱丽
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所存在问题的现状分析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成为数学学习目标的主体
据教育部调查显示认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目标在教材和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体现最多的认同比例最高,分别达到70%与60%,而数学课程目标的其它方面则体现较差。这一状况反映了数学学习注重“双基”的特点。
2、缺乏对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注
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结果具有的特点是: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能力比较强,但解决非常规问题的能力比较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情境,把这个情境数学化并加以处理的能力不足。
3、缺乏对良好的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的关注
调查显示,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多学生对学习难以形成愉快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反差。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
4、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离
小学生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教师普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即使一些数学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面对一些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困难。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所存在问题的现状反思
针对以上种种现状,农村小学生今后数学学习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如何去克服?成为我们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选取了一道“设计租车方案”这样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试图通过让学生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来进行分析、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我们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在已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独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否有困难?存在什么样的困难?
2、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思维方式、解题策略、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二、测试的问题、对象和过程
1、测试的问题
从甲地租用汽车运货62吨到乙地,已知大车每次可运10吨,运费200元,小车每次可运4吨,运费95元,如果是你,你准备怎样租车?(请你把所有租的方法都写出来,并算出每种租法的总运费)
如果你完成了,请填写:
★你能用(   )种方法,第(   )种方法你觉得最合理?
★你喜欢这样的数学题吗?(请在相应的括号里打“√”)
喜欢(   )    不喜欢(   )    一般(   )
★你觉得这道题难吗?
很难(   )    比较难(   )    不难(   )
2、测试对象:
按照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道乘除法的有关应用题计算方法,因此,测试的对象随机从本校抽取四、五、六年级各一个班,人数分别是53人、32人、36人,共计121人,年龄分布在10—13岁。
3、测试的过程:
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由调查者组织进行测试,在测试前没有给学生任何的解题提示,直接让学生独立解答。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讨论与交流,整个测试过程基本反映了学生独立地在自然情景下解答这一生活问题的水平,各年级做题时间均为15分钟。
三、测试结果及分析
(一) 四、五、六年级学生解答这类生活问题的正确率较低
通过对学生解题试卷进行批改和统计,我发现四、五、六年级学生能用一种正确方法解答这个生活问题的比例分别是:四年级15人,%;五年级9人,%;六年级16人,%。说明四、五、六年级学生当遇到这个数学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已有的能力独立去解决问题。
四、五、六年级学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比例分别是:%,%,%
。分析全错的学生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1、题意不清,理解能力较差
如:题目问怎样租车?学生却回答:大车每次运8吨,运费160元,小车每次运6吨,运费130元。
2、不能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方法不切实际。
如五年级学生A:
方法一:62÷4=          方法二:62÷10=
×95=(元)             ×200=1240(元)
而且这种错误六年级也有。我统计了一下,占总人数的比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