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稀土博弈战稀土战略博弈仅占世界稀土储量36%的中国却占世界产量的97%,试图给中国贴上“稀土垄断者”标签的美、日、欧盟真是稀土“受害者”么?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欧盟、美国、日本与中国之间展开。 3月13日,美国、欧盟和日本联合就中国对稀土等原材料出口实行配额管理限制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对华贸易诉讼,要求中国解除出口限制。这是中美等国在稀土问题上进行最为激烈的一次交锋。这次交锋不仅将决定稀土这种珍贵资源价格与价值不成正比的国际现状能否改变,更会对保护中国珍贵的稀土资源和产地周边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这次交锋的争议重点在于美、日、欧等经济体试图通过WTO诉讼手段,一举改变中国的稀土配额政策,以便顺畅地从中国获得更多廉价的稀土。奇货可居? 事实上,自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稀土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2009~2015)》以来,国内外围绕着稀土资源的争论就不曾停止过。稀土这种“两高一资”产品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稀土是稀缺资源且应用广泛,几乎我们所见到的所有高精尖电子产品中稀土都是不可或缺的生产材料。在全球目前已探明的1亿吨储量里我国占36%。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国逐渐以低价且量多的优势逐渐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稀土供应国,长期以来承担着世界90%以上的稀土供应。巨大的供应负担导致了我国稀土产业发展过于粗放,产业规模建立在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上。粗放式发展还加剧了稀土产地周边的环境恶化。近年来,为了保护环境资源不受破坏,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对稀土实行了十分严格的出口配额管理制度。正是这一配额制度使得美国、欧盟和日本联手就稀土问题向WTO起诉中国。在中国被联名起诉,甚至被一些言论冠以“稀土垄断者”的头衔之时,这些言论的散布者们真的缺少稀土资源吗? 我国目前正以占世界36%的稀土储量承担着世界90%的稀土供应。而事实上,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稀土储量亦很丰富。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都有占世界储量比重很高的稀土储量,可稀土产量都为零。这是什么原因呢?稀土开采时巨大的环境破坏让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减少甚至放弃了开采本国的稀土,转为从中国进口价格低廉的稀土。以稀土开采的池浸工艺为例:平均每开采1吨稀土,就会至少有200平方米植被和表土被剥离,并产生不小于2000立方米的可使土壤酸化的尾砂。有资料显示,我国商务部2011年的稀土出口配额分为两次下发,共计30184吨。但截至2011年11月,中国累计出口稀土14750吨,仅占全年出口配额总量的49%,大量出口配额没有使用。即便我国实行出口配额管理,美、日等国真的会缺少稀土吗? 美国能源政策分析家MarcHumphries曾于2010年7月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名为《稀土元素:全球供应链条》的报告,详细列举了各国2009年的稀土相关数据: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为3600万吨,占世界36%;产量则为12万吨,占世界产量的97%。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2009年的稀土储量为1300万吨,占世界13%,产量为零;俄罗斯储量为1900万吨,占世界19%,产量为零;澳大利亚储量为540万吨,产量为零;印度储量为310万吨,占世界3%,产量为2700吨,占世界2%。美国在稀土战略上十分精明。采用只探不采,储备来自进口的策略。美国稀土储量1300万吨,仅次于中国和俄罗斯。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