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如何防范权利腐败关键词: 不想腐败不愿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摘要:本文在开头阐明了腐败都是权力运行失控、失衡所致,以及提出防范权力腐败除了以德倡廉、以俸养廉外, 最根本的是通过加强监督、立法制约权力, 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在正文中通过“以德倡廉, 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以俸养廉, 提供‘不愿腐败’的经济条件、以监督保廉,建立‘不能腐败’的权力运行机制, 以法护廉, 创造‘不敢腐败’的法律环境”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有效地防范权利腐败。在结尾总结性的提出使为官者、掌权者“不想腐败”、“不愿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 进而达到防止权力滥用、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目的。纵观古今中外,腐败都是权力运行失控、失衡所致。“腐败的根本是权力的腐败”。所谓权力腐败,指的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或干部背离公有权力的性质和原则,把权力私有化、关系化、特权化、商品化,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力被滥用。因此, 防范权力腐败除了以德倡廉、以俸养廉外, 最根本的是通过加强监督、立法制约权力,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一、以德倡廉,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 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 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严重。深究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行为主体的道德内约松散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所谓道德内约松散, 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 道德行为的主体摆脱了自己应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约束的现象。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导致一些人的思想、信念发生了动摇,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迷惘,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渗透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 成为诱发违纪违法行为的主要成因。河北的李真, 就是思想意识错位的一个典型。在他任职期间, 他看到世界那么多共产党, 一个一个的被赶下了台, 特别是苏共中央跨了以后, 共产党员们沦落了一个很悲惨的地步, 那么他就在想, 中国共产党会不会跨台呢, 他的结论是会的, 那么与其共产党跨台以后自己那么惨, 还不如趁着还没跨的时候赶快给自己作点准备, 而他认为最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准备。于是乎他就拼命的为自己作经济上的准备, 开始了他的腐败行径。胡长清也是如此, 早早地就给自己留后路, 把自己的老婆, 自己的孩子都弄到美国去, 给自己也弄了护照, 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走。应该说大多数腐败分子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上发生的偏差。李真在狱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权力这东西, 是令人着迷的东西, 没有很好的道德、信念的支撑,入“道”后, 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深深陷入那追求权力和物欲享受的狂热旋涡。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权力只能给自己带来灾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治伦理建设, 就是要以德倡廉, 强化政治行为主体的道德内约,使政治行为主体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 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在加强政治伦理建设时, 我们要弘扬优良的德政传统, 唤醒权力主体的自律意识, 培育廉洁自律的政治氛围。具体来说, 就是要弘扬儒家“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为民富民的民本意识, 继承我们民族、我们党的公正、廉洁、自律等观念, 以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朴素等精神,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意识, 从而淡化权欲, 诚心为民, 廉洁公正, 克己奉公, 举贤任能, 为戒徇私, 开拓创新, 善于进取。加强政治伦理建设, 目的是要以德倡廉, 强化公职人员的廉政、勤政意识, 引导公职人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塑造一批廉政、勤政的道德楷模, 发挥榜样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通过树立公职人员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来形成全社会廉洁的风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二、以俸养廉,提供“不愿腐败”的经济条件“不愿”,就是分配公平,公职人员有一份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 因此谁也不愿意为贪小便宜而失去较为丰厚的工作报酬和生活保障。历史与现实表明, 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 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 低工资政策好象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 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其实则正好相反, 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而反腐败比较成功的一些国家, 如新加坡政府则坚决摒弃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那种貌似反对特权,实际产生更多特权的低工资政策,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比较优惠的工资政策, 让他们得到比私人部门稍高的收入。这样,一方面可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