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思维障碍分析
06年文综(全国卷Ⅰ)36题: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
⑴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___________盆地、____________盆地
⑵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___________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___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___平原。
⑶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⑷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⑸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___________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___________次。
[答案]36、⑴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⑵准噶尔盆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⑶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植被稀疏。⑷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⑸(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节律、振荡、波动等);12。
从06年文综(全国卷Ⅰ)36题来看,主要以简答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试题以沙尘暴为中心提供材料设置情境,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试题的设问不难不偏,题目虽不难,但体现着对地理知识“活学活用”的思想,此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程度和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36题第⑶和⑷小题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能够把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充分地重现出来,因而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思维能力的深浅度和思维过程的合理度,从学生对36题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思维品质的优劣已经成为制约考生得高分的瓶颈。心理学研究也充分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因此思维品质的差异已经成为学生解题的重要思维障碍。从36题的答题可以反映出学生在思维品质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思维广度拓展不够,造成综合分析能力差。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来思考问题,思维要展得开,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由于学生在思维时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从而造成要点不全面。例如,对于第3小题学生在叙述我国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时,没有从“干旱、半干旱(气候)、沙漠(土壤:荒漠和黄土)分布、植被”等方面来全面分析,从而答题不全,造成丢分。
二、学生的思维深度挖掘不够,造成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上有许多相近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由于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知识区分不清,理解不透,因而容易把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从而混淆地理概念,形成分析鉴别时的思维障碍。例如,第4小题“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一些学生没有把“季节分布特点”和“空间分布特点”这两个概念区分清楚而造成答题错误。
三、学生的思维变通不够,造成灵活思维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