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pdf

格式:pdf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pdf

上传人:sxlw2014 2016/4/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收稿日期:2001-10-08 作者简介:区永圻(1951—),男,广东江门人,韶关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区永圻(韶关学院政治学系,广东韶关 512005 ) 摘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根本原因是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们能够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进一步改造、利用自然,直接原因则是封建社会中期由战乱和边患所造成的北方经济老区的严重破坏和政治中心的南迁、人口的大量南徙。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汉魏之际,完成于南宋。南宋以降,南盛北衰的局面已不可逆转且持续发展。关键词:中国古代史;经济重心;中国经济史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348 (2002 )01-0051-04 秦汉以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自西向东、自北向南,不断有所转移。本文主要以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农业为例,在略述古代经济重心东南移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其原因作一剖析,以就教于方家。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一)先秦和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夏、商、周三代都立相适应的。由于生产工具比较原始,人们乃选择河谷一带的肥沃土地从事粗放的农业经营,一旦地力耗尽,又沿河迁徙到新的区域。春秋时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使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及至战国,随着可耕土地的扩大和耕作方法的进步,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形成了关东、关中两个经济中心。战国末期,郑国渠建成,引入泾水, “溉泽卤之地四万余倾,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1] (P1408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既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也是政治中心,地位十分优越和显赫。同期的南方,经济一直远远落后于北方。虽然对于农业来说,南方拥有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等优越条件,但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人口稀少的局限,直至东汉末,江南地区还是一个林莽地带,土旷人稀,经济停滞在原始状态,有广大肥沃的土地未得到开发利用,农业经济很不发达,商品经济更不待言。(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东汉末期,社会动乱,军阀混战连年, 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都蒙受战乱之害,出现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 不可胜数”[2] (P1649 )的残破局面。三国时期, 中原地区的经济虽在曹魏政权的经营下有所恢复,但曾几何时,西晋的“八王之乱”又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重遭毁灭性破坏。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再到十六国时期,北方更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流徙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 2002年 1月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3卷第 1期 JournalofShaoguanUniversity (SocialScience ) 西汉故都长安竟曾“户不盈百,墙宇颓毁, 蒿棘成林”[3] (P132 );东汉故都洛阳一带则呈现一派“河洛丘墟,函夏萧条,井堙木刊,阡陌夷灭”[4] (P1545 )的悲凉景象。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逐渐回升, 长安和洛阳又恢复了昔日的繁荣。隋朝和唐前期,关中和关东仍然是中国农业、纺织业最为发达的地区,黄河流域的经济完全恢复了元气并达于鼎盛。然而,唐中叶发生的安史之乱及其后形成的藩镇割据混战,又一次给北方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摧毁性的破坏,中原地区“人烟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