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文档名称:

春温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ppt

格式:ppt   大小:4,900KB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春温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ppt

上传人:PAN 2020/10/3 文件大小:4.7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春温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病案举例沈××,女,53岁,农民。1992年2月7日急诊。急诊号:4364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上午自诉身体不适,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但仍能坚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9点时,患者突然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急送医院。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大急促,苔薄黄,舌红绛。检查:℃,脉搏9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21000~m3,中性90%,淋巴10%。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下肢有散在出血点。思考:1、本病的中医病名。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3、确立治则和治法。4、选择处方。概述:1、定义: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以初起即见里热证为主要特点,发生于春季2、沿革:《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伤寒补亡论》指出春温也有新感者:“冬伤于寒,至春而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热”叶天士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藏于少阴,发于少阳”,也有“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3、类型(1)按发病病机浅深:发于气分病机较浅轻发于营分—病机较深重(2)是否兼表:兼有表证新感引动伏气不兼表证伏邪自发病因病机:病因:温热病邪(即传统所说的“伏寒化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发病条件:内因:阴精素亏(《素间·金匮真言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另有“伏邪自发”病机传变:热郁胸膈热灼胸膈发于气分(少阳)热盛阳明兼阴液亏虚热结肠腑兼气液两虚兼小肠热盛深入血分气营两燔肾阴耗损」阴虚热灼营阴内陷手足厥阴出血、斑疹热盛动风昏痉、正气外脱风动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发病季节春季(《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发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2、鉴别诊断:风温、感冒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要点:鉴别要点风温春温病因风热病邪温热病邪发病季节冬春,其他季节也见春初起症状肺卫表热证:发热,里热证:高热,恶寒,咳嗽,口微渴,烦渴,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脉浮数,舌红苔黄,脉弦数后期表现多伤肺胃之阴易伤肝肾之阴初起治法辛凉解表苦寒清里辨证环节:°)初起在气在营发于气病情较轻,预后较好发于营病情较重,预后较差)察表证之有无不兼表伏邪自发兼表新感引动伏气)审特异性症状——昏、痉、厥、脱、斑疹或出血辨证论治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顾阴、透邪外出治疗***:解表、清气、攻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养阴、固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