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基础教育:为学生夯实发展基础_综合教育论文_范文先生网      上海闵行教育快速发展探寻录之二      20世纪与21世纪交替之际,闵行区酝酿了一场对基础教育进行“革新手术”的改革,以华东师大教授叶澜领衔的“新基础教育”推广性、拓展性研究与实践,在闵行区27所中小学先后展开。这场看似没有硝烟的教育改革,却触动了基层学校最敏感的“神经”,经历了“碰撞”、“认同”与“内化”的本土化过程,成就了一批校长、成就了一批老师,最终让学生受益      新基础教育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新基础教育      让教育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新基础教育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解读      叶澜观点      新论一:在我看来,普通中小学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基石,是孕育中华民族未来的摇篮。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21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      新论二:我把21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定为“实现转型”,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新论三:“新基础教育”课题组与实验学校的成员,正努力地把上述认识转化为实践形态,开展着创建新型学校的研究性学校改革实践活动。      “新基础教育”宗旨      就是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人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改变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现实践层面上的转换;      三是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轨迹      1999年成立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与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同年实验扩大到十七所学校;      2000年上海市教委认定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为市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同年实验学校扩大到27所;      2001年闵行区获第二届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奖一等奖。同年中国教育学会认定闵行区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主要探索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推广问题。      为转型性变革铺路      经典提要:实现基础教育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是社会与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而认定“新基础教育”理论作为引领闵行区学校实现转型性变革的选择,则是闵行人的慧眼与胆略。      有人说,选择一种理论就是选择一种变革的方式。这是十分有道理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力图“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人都真正‘活’起来。”这种“生命激活”理论正是闵行人多年求索的。认定了“新基础教育”就是要仰仗“新基础教育”来实现区域性基础教育的整体转型。      于是,成立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创设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组建新基础教育的指导与管理队伍的“铺路工程”在闵行区有序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