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职校化学教学德育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16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 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而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的目的和灵魂,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内化与外化, 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而德育工作不只是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 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如何结合当前中职学生实际, 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可将爱国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社会责任感和科技意识等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这样既传授知识,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不放松思想教育, 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一、利用教材内容及化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是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 对科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 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解放前后,硝酸、化肥工业的发展情况也有着鲜明的对比; 我国在固氮研究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 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化学发展史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文化渊远流长,有着近五千年的文明史, 在历史进人十五世纪以前, 中国文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教学时, 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 著名化学家侯德榜, 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 他毅然从美国返回祖国, 就任永利碱业公司总工程师, 而且最终研究出的“侯氏制碱法”轰动科学界,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著,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 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针”, 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迫将离开德军占领的祖国。但为了表示自己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 玻尔把金质奖章留在祖国, 且用知识和智慧保住了奖章, 留给后人一位热爱国家, 蔑视侵略者的形象。这些都是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 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 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化学史上的发明创造在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地位, 则可以激励学生更好地继承我们民族优秀的古代科技遗产、攀登新的科学高峰。为使爱国主义教育做得更有成效, 我们教师要注意收集有关化学、化工的新成果、新进展,以不断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在课内进行外,还可以通过参观、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 教师要提高本身的爱国主义觉悟和情感,才能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去激励、感染、熏陶和教育学生。二、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结合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 有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在化学教材中许多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变化、关系、量变与质变、吸引与排斥、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等等充分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