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光谱分析 实验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9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光谱分析 实验报告.doc

上传人:1033951284 2020/10/8 文件大小:9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光谱分析 实验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专业:材料0902姓名:王应恺学号:3090100481日期:11、29地点:曹楼230装订线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指导老师:乔旭升成绩:实验名称:光谱分析实验类型: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与要求(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七、讨论、心得二、实验内容与原理(必填)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与荧光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主要用途与实际操作过程。掌握玻璃透光率、薄膜吸收光谱、固体粉末红外光谱与固体发光材料荧光光谱的测试方法。学****分析影响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二、实验原理电磁波可与多种物质相互作用。如果这种作用导致能量从电磁波转移至物质,就称为吸收。当光波与某一受体作用时,光子与接受体之间就存在碰撞。光子的能量可被传递给接受体而被吸收,由此产生吸收光谱。通常紫外与可见光的能量接近于某两个电子能级地能量差,故紫外与可见光吸收光谱起源于价电子在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又称为电子光谱。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到非散射的均匀介质时,光的一部分将被介质所反射,一部分被介质吸收,一部分透过介质。如果入射光强度为I0、反射光强度为Ir,吸收光强度为Ia,透过光强度为It,则有I0=Ir+Ia+It投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透光率T=It/I0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某化合物时,其分子要吸收一部分光能转变为分子的震动能量或转动能量。此时若将其透过的光用单色器进行色散,就可得到一带暗条的谱带。以红外光的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吸收率或者透过率百分数为纵坐标,把该谱带记录下来,就可得到该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不同的化合物均有标准特征谱,将实验所得的光谱与标准谱对照,就可进行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与化合组成的分析。可由吸收峰的位置与形状来推知被测物的结构,按照特征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当分子吸收来自光辐射的能量后,其本身就由处于稳定的基态跃迁至不稳定的激发态:M+hν→M*。激发态就是不稳定的,寿命极短,激发态分子会迅速以向周围散热或再发射电磁波(荧光或磷光)的方式回到基态:M*→M+荧光(或磷光)。任何能产生荧光(或磷光)的物质都具有两个特征光谱: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激发光谱:荧光(或磷光)为光致发光,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激发光波长,这可通过激发光谱曲线来确定。选择荧光(或磷光)的最大发射波长为测量波长(监控波长),改变激发光的波长,测量荧光强度变化。以激发光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作图,即可获得激发光谱。激发光谱形状与吸收光谱形状极为相似,经校正后的激发光谱与吸收光谱不仅形状相同,而且波长位置一致。这就是因为物质吸收能量的过程就就是激发过程。发射光谱:将激发波长固定在最大激发波长处,然后扫描发射波长,测定不同波长处的荧光(或磷光)强度,即可得到荧光(或磷光)发射光谱。三、,测量光谱范围190-1100nm;杂散光0、01%T;波长精度0、1nm;最高扫描速度2880nm/min。该仪器的整个操作过程可完全由计算机控制,随机提供的UV-Winlab窗口式操作软件,使样品测试、结果处理、图形变换与实验报告编程及实验结果都可在计算机中方便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