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敕勒歌教学中的美学意象.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敕勒歌教学中的美学意象.doc

上传人:w8888u 2020/10/13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敕勒歌教学中的美学意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敕勒歌》教学中的美学意象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敕勒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本文三个方面探讨《敕勒歌》教学中的美学意象,从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出发,分析了北朝民歌简朴自然的语言美;从作者勾勒了多种色泽明丽的景物,感受大草原的色彩美;牧民们随水草而居,悠闲自得的牧民生活,让人感受别样的风土人情。关键词:敕勒歌诗歌欣赏语言美色彩美风情美《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敕勒歌》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首优秀古诗。这首诗选自于《乐府诗集》,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歌意境开阔,用苍劲豪迈的语言勾勒出草原的雄浑大气和壮丽辽阔,表达了敕勒人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草原生活的感情。诗歌虽然语言简短却意蕴深厚,如何在这首古诗教学中,让学生真正领会诗歌雄浑壮丽的意境美,感受草原游牧人民生活的场景美,本文将从“语言美”“色彩美”“风情美”三个美学意象做简要探析。一、简朴自然的语言美这首诗语言质朴凝练,风格豪爽,仅仅27字直白如话,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虽然诗歌内容浅显,但对于二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词语的意思,扫清词语障碍仍然是理解诗歌必不可少的内容。同学们通过课前预****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在教学中我再次将理解词语贯穿于诗意讲解中。“敕勒川,阴山下”,敕勒:指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诗歌一开头就以简洁直白的语言描述出敕勒族人民居住地的自然特点,在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四周无遮拦,境地很辽阔。紧接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写尽了画面的恢宏。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这里用敕勒族人民生活的典型特征,用自己生活中的蒙古包作比喻,把天空比作成圆圆的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远远望去,天野相接,无比壮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苍苍:天蓝蓝的。野茫茫:草原一望无垠。见(xiàn):同“现”,指显露。“天”“野”两句承接上文,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来抒情咏叹,突出了天空的苍茫,原野的无垠。“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在全文中有画龙点睛之妙,描绘出草原的无限生机。风儿吹弯了茂盛的水草,成群的牛羊儿就显现出来了,这里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牧民们生活安详。全诗二十余字,使我国古代游牧人民生活的壮丽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语言酣畅明快,没有难懂之句。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仓促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如此质朴,率性的语言,没有任何雕饰,就产生了壮美的艺术效果。二、鲜明可感的色彩美很多古诗都蕴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在教学中能够把诗歌的语言和内容相结合,把文字转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在画面中有鲜明可感的美的色彩,那么学生的感受会更加直观,也会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同时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自然而然就会进一步地理解诗的独特意境。诗歌不像绘画那样看起来色彩直观,但是它可以通过描绘色彩的语言引发美好想象,展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敕勒歌》本身并没有一些很直观描摹色彩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