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人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非智力因素: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功力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的选择: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注意的保持:即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即控制心理活动向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范围:也成为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分心:也叫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量。注意的转移:是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它是主动进行的,不是被动发生的。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外受感觉:即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内受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如饥饿觉、渴觉、内脏痛觉等。感受性:是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代。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代。这是视觉感受怀逐渐提高的过程。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绝对感受性:就是人感觉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空间知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