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冬虫夏草的历史记载一.《中华人民共和载冬虫夏草( Dongchongxiacao Cordyceps ) 本品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 Cordyceps sinensis ( Berk. ) . 寄生在虫草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夏初子座出土, 孢子未发散时挖取, 晒至六七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肺、肾经。【功能与主治】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用法与用量】 3—9 克。,人体由“培根”、“龙”及“赤巴”三部分组成。公元 15 世纪《医学千万舍利》记载:冬虫夏草能清“龙”及“赤巴”病。《金汁甘露宝瓶札记》记载:“冬虫夏草味甘, 性温。滋补肾阴, 润肺, 治肺病、培根病。”《图鉴》记载: “冬虫夏草生长在高山雪线灌丛林地,清肺热,治肺病,培根病。”都提到治培根病。《新编藏药配方》: “滋补强身,阳痿遗精,体虚多病,支气管炎等症。”《新编藏医学》: “治腰膝酸痛,阳痿遗精,体虚多病,支气管炎等症。”《西藏冬虫夏草》: “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及肺炎等症。”《藏医药》:味甘、性平。补肺益肾,强精,化痰。主要用于肾腰疼痛,阳痿遗精,虚弱老损,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茸齐名的珍贵滋补品, 1300 年前医药书籍已有记载,在民间流传超过 2000 年,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没有任何一味可以单独替代冬虫夏草。冬虫夏草“味甘, 性平。归肺、肾经。补肺, 强肾, 益精气, 理诸虚百损”的描述, 是中华民族千年经验与智慧的总结。正是因为冬虫夏草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会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医药书籍和著作《月王药诊》( 亦译《医法月王论》)、《藏本草》、《图鉴》、《吾三卷香》、《金汁甘露宝瓶札记》、《寿世保元》、《本草备要》、《本草二经》、《黔囊》、《本草问答》、《本草从新》、《本草纲目拾遗》、《药性考》、《本草再新》、《柑园小识》、《四川通志》、《本草图说》、《纲目拾遗》、《文房肆考》、《本草正义》、《重庆堂随笔》等等古医药书中都记载了中国冬虫夏草。公元 710 年, 唐中宗时, 金城公主嫁到西藏, 再次带来了大批医药人员和书籍, 并将《月王药诊》译成藏文, 它是现存最早的藏医学著作。其中首次记载冬虫夏草功效—治肺部疾病。公元 780 年,《藏本草》也记载了冬虫夏草“润肺、补肾”的功能。公元 863 年,唐代段成式随笔集《酉阳杂俎》记载“菌生于蜂”的虫草属自然现象。 15 世纪,《甘露宝库》记载了冬虫夏草。日本金城典子博士的译文如下: “冬虫夏草能够恢复身体失去的精气, 调理全身的身体机能, 除去因为过于偏重体力的增强而产生的疾病, 避免罹患消化器官方面的疾病。对于任何疾病都很有效, 无副作用, 是具有多种效能的宝库。” 1615 年,明朝内府大御医、著名医学家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中《药性歌四百味》记载: “冬虫夏草,味甘性温,虚劳咯血,阳痿遗精。”清 1683 — 1840 年间,有大量关于冬虫夏草的记载: 袁栋的《书隐丛谈》中记述陕西出虫草的“昔有饷余一物, 名曰夏草冬虫, 出陕西边地, 在夏日为草,在冬则为虫,故以是名焉。”朱排山的《柑园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