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4
文档名称:

航路网络规划技术的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8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航路网络规划技术的研究.pdf

上传人:1322891254 2016/4/1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航路网络规划技术的研究.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图分类号:V355 论文编号:1028707 13-S022 学科分类号:082303 硕士学位论文航路网络规划技术研究研究生姓名辛正伟学科、专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方向空域规划与管理指导教师隋东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民航学院二О一三年三月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The Graduate School College of Civil Aviation Researchon Air work PlanningTechnology A Thesis i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by XinZhengWei Advised by Prof. Sui Dong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rch, 2013 承诺书本人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要我国航空运输业进入了快速蓬勃的发展阶段,航空客货运输量和飞行架次逐年攀升。迅速增长的空中交通量使我国面临着航路结构复杂、主要航路拥堵的困境,尤其是在高峰时间和恶劣天气情况下,当前的航路网络(ARN)表现出效率低、灵活性差的弊端,从而导致了大面积航班延误和安全运行压力增大。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如何优化航路网络布局,提高运行容量和安全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研究了航路网络规划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首先介绍了航路网络规划原则和流程, 建立了航路网络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航路网络节点进行建模分析,引入差分进化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采用多目标法与约束违反程度相结合处理约束条件,在模型求解过程中选用标准差分进化机制,使不满足冲突约束的个体与满足约束的个体有同样的概率进入下一代,充分利用不满足约束个体提供的有用信息,降低了联赛选择算子的局限性,进一步提高了得到全局最优解的概率;然后根据北京飞行情报区空域环境,针对现有航路网络布局问题,对该区域内航路网络交叉点重新布局,将连接度高且各航段流量大的交叉点进行分解,在空中交通流量一定的情况下,降低了一些大流量交叉点的冲突数,提高了航路网络的安全性,降低了航路网络的运行成本;最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航路结构-高速航路,探讨其在现行空域环境中运行的可操作性, 在京沪穗三地间引入这种航路结构以期解决当前三地之间航路容量瓶颈问题。关键词:航路网络,节点,交叉点布局,差分进化算法,高速航路航路网络规划技术研究 II ABSTRACT China's air transport industryhas stepped into avigorousstage with passengerand cargo throughputrisesyear by year. The growing air traffic volumehas imposed a hazard situation of complicated route structure and crowded airway, especially in peak hours andbad weathercondition. The work (ARN) showed drawbacks of low efficiency, poor flexibility, which resultsin large amountof flight delays and pressureincrease in safe , it is of significant to study how to optimizethe layout of the work,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al capacity and safety so as to address the problem mentioned abov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ome of the key t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