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致橡树教学目标1、经过诵读和品味,了解诗专题。2、了解诗人爱情观。3、了解诗中意象意义。4、初步知道鉴赏新诗通常方法并体会其特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话题。不一样时代不一样国度很多大家给我们留下了多种多样爱情绝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时代爱情经典,反应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对女性两大价值评判:“窈窕”即阿娜外在美和“淑”即贞顺德行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封建时代文大家对爱情朴素天真向往和憧憬。当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最神圣责任”,对她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现代女诗人一首另类爱情绝唱。(板书:《致橡树》舒婷)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朗诵,听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爱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爱它原因。2、再请学生自荐诵读;师生评点并正音。文中有多个字词很轻易念错,如:凌霄(língxiāo)花   炫(xuàn)耀   慰藉(jiè)  雾霭(ǎi) 流岚(lán)  虹霓(ní)三、说一说,分析诗内容(一)初识诗歌1、走进作者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诗陆续在部分报刊上发表,引发了诗坛广泛关注。中国现代朦胧派诗歌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异诗集一等奖)。其后出版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2、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方、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单一形象为多层次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3、解  题本诗完整标题应该是什么?明确:木棉致橡树  木棉自白(二)鉴赏第一部分(1)这是一首怎样诗?爱情诗?爱情哲理诗?作者又是怎样把抽象专题形象地表示出来?明确:爱情诗。借助了一系列意象。(2)第一部分写了那些意象?对这些意象诗人是持什么态度?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诗人持否定态度。诗人为何要否定?因为它们代表了不一样爱情观:①极力攀附②单方痴恋③一味奉献 ;这种爱情,爱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具体分析:首先,攀援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本身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鸟儿,为绿阴反复单调歌曲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本身存在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同时“我是我自己”,只知依附在橡树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呵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自由天空。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对象,诗人在这里即使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个“一味奉献”爱情,这么爱情仿佛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