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选择与体制创新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样本,探讨了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体制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当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新型的规划管理体制,在规划管理的模式选择和体制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规范城乡规划管理的决策机制、建立城乡规划管理的运行机制、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的制约机制、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的保障机制。关键词:城乡差距城市化一体化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新体制的意义一般意义上讲,城乡一体化应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它涉及城市和乡村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各个方面的融合),要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新体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根本要求。但是,由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力不强,加之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农村相对落后仍然是制约山东省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第一大难题。因此,实现城乡一体化,成为山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这必然要求政府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建设和规划管理,通过变革规划管理模式和体制,保障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凸显的问题(一)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改革开放之初,由于首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乡差距一度缩小。但近几年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逐渐扩大。1998、1999、2000年这三年,、,。2004年,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实行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快的一年。即使这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居历史最高水平。如果扣除农民收入中包括的一部分生产性支出,再考虑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隐性福利补贴,城乡差距要达到五至六倍。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761元,∶1,2009年城乡收入比继续略微扩大。(二)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社会发展,对社会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社会发展滞后已显现出严重后果,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城乡教育差距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323倍”。这些情况如果得不到改善,教育的差距将会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三)农民失地引发矛盾加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进行,我国掀起了新一轮“圈地”运动。由于我国在土地政策方面存在一些重大缺陷,即并不是按土地的实际价格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而是按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导致征地补偿费明显偏低。“据测算,如果征地成本价是100%,被征土地收益地方政府占20%-30%,开发商占40%-50%,村级组织占25%-35%,失地农民占5%-10%”。即使农民所得收益这么少,但拖欠征地款项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没有跟上,4000万失地农民中,许多成为了“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