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专业课程标准文本体例《母婴护理》课程标准课程代码: 建议课时数: 102 学分: 6 适用专业:中职护理先修课程:解剖与生理、护理学基础、成人护理等后续课程:临床实习一、前言 1.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母婴护理》是江苏省四年制中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孕、产妇、胎儿及新生儿,其任务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适应现代护理学要求,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及从事母婴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母婴保健工作,并有继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母婴护理》以护理对象的健康为中心,研究人的生命周期中母婴阶段心理、生理变化及常见健康问题,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从而达到促进健康,防治疾病,实施围生期保健与监护,并做好计划生育妇女护理的一门主干课程。 2. 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1)突出特色为出发点,构建课程体系《母婴护理》教材的编写,力求突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 注重自己的特色,从正常到异常、从保健预防到疾病治疗、从生理到心理、从个体到群体,提倡实施个性化整体护理。(2)素质培养入手,贯穿课程始终优良的护士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态度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母婴护理》属生命科学范畴,关注健康,尊重生命,热爱专业应是贯穿课程始终的中心思想。因此,培养护士应从素质培养入手,将现代《母婴护理》的专业理念, 素质要求,法律法规通过教学和训练转化为护生自觉的职业仪表、情感和行为, 并体现在具体的母婴护理实践中。(3)前沿理论引导,注重实践训练《母婴护理》是一门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先进的母婴护理理论,科学而合理的护理知识体系是教学的基本保证。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应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技能训练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相互结合,课堂临床相互渗透的方式,促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高质量的掌握满足护理对象心身需要的专业操作技能,并能在护理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密切联系临床,引导灵活运用《母婴护理》基本理论及操作技能由于直接关系到服务对象的生命和健康, 因此,对于刚接触临床的护生还应注意密切联系临床,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选择恰当的案例,创设典型情景,模拟临床现实,使学生明确母婴护理规范要求与灵活运用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因人施护、因病而异的个性化护理目标,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5)课程循序渐进,逐渐提升平台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习惯的养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母婴护理》的教学功能不仅是传授基本理论和技术,而且对形成护理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有重要的培养作用。因此,《母婴护理》的学习应安排在文化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之后。在学习内容上循序渐进的介入妊娠期妇女、分娩期妇女、产褥期妇女、新生儿的护理,并注重专业护理技术的操作与考核,最终通过毕业实习阶段进行巩固和提高。(6)科学合理评价,促进融会贯通《母婴护理》的学习评价体系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并且根据不同的学台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和要求。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专业操作的掌握,更要关注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的发展,以及基本理论的理解和专业操作的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评价形式应与国家护士执业考试接轨,与临床要求相吻合。评价的结果应能促使学生关注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运用,关注书本知识和护理技能与临床现实和发展的关系。 3. 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