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2021年莱芜黑猪的育种规划与保护策略.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莱芜黑猪的育种规划与保护策略.doc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0/11/4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莱芜黑猪的育种规划与保护策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莱芜黑猪育种计划和保护策略
1  莱芜黑猪保种
  开展猪种普查,制订保种方案
解放后,莱芜黑猪保护工作得到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及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高度重视,山东省前后于1958、1965、1978年进行了3次大规模普查,数次修订了发展计划和保种选育方案。
  建立资源保护场,组建保种群
1973年建立了国营猪场---莱芜黑猪保种繁育场1978年组建保种选育群进行保种繁育,同时在莱芜市建立了2个繁育场。1982年对多个种猪场莱芜黑猪群进行整理,同时在面广量大莱芜市及周围地域再次进行猪源调查,重新组建了75头含6个血统、26个祖系保种选育基础群和40头规模繁育群。1982年全国第2届猪育种协作组大会在泰安召开,对莱芜黑猪保种群及保护工作给了充足肯定。1984年东北农学院韩光微教授等中国养猪教授,对组建保种选育基础群进行了论证,给了高度评价,认为猪群比较整齐,依据资料齐全、数量比较充足,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品种选育。由国家、省、市3级投资300万元,建立了占地2 hm2,存养莱芜基础母猪200头,建筑面积3 000 m2高标准原种场。
  明确保种选育方法和方法
莱芜黑猪保种选育以活畜保种为主。保种方法以群体遗传学理论为基础,尽可能控制群体近交增量为标准,经过增大群体有效含量,确定适宜公母畜百分比和留种方法,避免近亲交配及延长世代间隔来实现。在保种场,采取家系等量留种法来增加有效群体含量,从而达成控制近交系数增量,延长世代间隔,降低基因流失。同时,辅之以分子遗传标识辅助保种方法,以了解现有保种群体中基因基础情况,利用在染色体上已知位置分子遗传标识来确定后代留种,对保种群基因进行跟踪,从而达成保留群体中全部优良基因目标。另外,强化场内测定制度,对原种场要求场内留种每一头种畜做到有常规生长发育数据、系谱统计完整,发明条件长久冷冻保留血样或基因组DNA。
  进行世代选育,保留优良基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育种工作,现在已完成了莱芜黑猪9个世代选育,使莱芜黑猪不良性状得到改善,优良性状得到提升,遗传性状趋于稳定。和此同时还进行了莱芜黑猪相关种质特征和配套技术研究,研究、保留了和莱芜黑猪繁殖、肉质、抗逆性等性状相关主效基因,并将其应用到后备猪选育中。
2  莱芜黑猪利用
莱芜黑猪含有繁殖率高、培育力强、耐粗抗病、杂交优势显著、肉质细嫩香醇等特征,是中国地方猪种宝贵基因库。莱芜黑猪肉质特征是中国外其它猪种无以比拟,按国际标准测定,%,是大约克夏猪9倍;肌苷酸、总胶原蛋白、%、%、%;亚油酸、%、%。为充足发挥莱芜黑猪资源优势,我们对莱芜黑猪进行了全方位、多学科研究和性能测定,并取得了阶段性结果。
  利用莱芜黑猪,开展经济杂交
莱芜黑猪喂养历史悠久,遗传性能稳定,杂交优势显著,和国外猪种杂交表现出了显著杂交优势。上世纪80年代利用莱芜黑猪进行二元杂交,杂交商品猪生长速度、饲料酬劳和瘦肉率有了新提升,对当初养猪生产水平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二元杂交生产同时,筛选出了有良好繁殖性能杂交母本大莱母猪。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进行了大量“汉大莱”、“杜长莱”、“杜汉莱